搜索
查看: 870|回复: 1

献给70.80后的朋友(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30 10: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把酒言醉 于 2010-7-30 10:35 编辑 ) L* [/ g; y8 w" I! _  ?
0 k4 h( r9 l. L: Y7 u
第十章过年   ( G: C- L) E% \9 g0 c
过新年穿新衣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新衣服是孩子过年盼望的首要物品。不管家里有多少个孩子,不管平时家里是否分配小孩子穿大孩子的旧衣服,到了新年,每个孩子都有漂亮的新衣服穿。   
7 m$ z: t1 s# [, C“年”有所图   5 J$ C- v  [& Z$ K; z8 o
新衣:过新年穿新衣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新衣服是孩子过年盼望的首要物品。不管家里有多少个孩子,不管平时家里是否分配小孩子穿大孩子的旧衣服,到了新年,每个孩子都有漂亮的新衣服穿。新衣服早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准备好了,但大人就是不让孩子们穿,一定要等到大年三十晚上,父母们忙着做年夜饭,这时候才能穿上,显得很隆重。穷人家的孩子一年就这么一次穿新衣的机会。   
9 S3 K! R' k, I- g美食:家里的食物过年的时候最丰富。过年前夕,家家户户都要办年货,家里会花上半个月的时间准备土特产,糍粑、米糖、花生、地瓜、腊鱼腊肉……更重要的是平时难得吃到的副食品,糖果、罐头、桔子等也出现在家中,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食欲。   
3 M4 N0 h  w, |2 b; L! V) h+ @鞭炮: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表达心声的特有方式。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放鞭炮,胆大的孩子一手拿着鞭炮,一手拿枝点着的香,鞭炮点燃后扔出去,“嘭”的一声,让孩子们欢快雀跃。胆小的孩子站在旁边看,等鞭炮扔出去后,就捂着耳朵逃离现场。隆重的春节气氛就在断断续续的鞭炮声中出现了。   
0 ]2 |  N) s3 \! l6 I- t' @压岁钱: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来表达一种关怀的心意。也是一种鼓舞,“拿着,买个文具盒。”喜欢串门的孩子压岁钱总是不少,两元、五元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了。不过,辛辛苦苦拜访亲戚好友攒下来的钱终究要交公,给父母们保管,一直到忘记。   
0 E' s& j8 @/ E, q6 |, H  R5 I  L特殊待遇:春节要图吉利,讨好兆头,父母们总会满足孩子们的合理要求,譬如不用看书,给钱买鞭炮。父母一般不轻易打孩子,犯了天大的错误也会等到春节完了以后再处理,在新年里挨打是个不好的兆头。   * o  a. o( ^' ?% z6 R
春节晚会:自从有了电视,春节又多了一盼。春节晚会是春节最重要的娱乐节目。很多孩子与其说在看晚会,不如说在看稀奇,魔术、马戏、杂技是孩子们的最爱;后来有了名人意识后,开始关注名人,喜欢上了陈佩斯和朱时茂。   
5 B7 }3 U% W% k. z举国欢庆的“年”   : U) q4 q: s- K) E0 R# |  L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每到除夕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每年除夕这天,人们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避难。   3 {: N& n% ]; Y$ h
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乞讨老人。由于村里的人们正赶紧扶老携幼上山避难,都无心关照他。只有村东头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说只要让他在村里过一夜,就一定把‘年’兽撵走。   
- [9 @1 d0 j( O等人们都上了山,“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异样: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它浑身一抖,怪叫一声,朝婆婆家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 }5 }: v' [. ~$ _$ G3 a6 J
原来,“年”最怕红Se、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Se,狼狈逃蹿了。从此,“年”兽不敢来犯。   
) y* y; q. d# J$ D1 r( y0 N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 J/ C* D" [* I) |! t$ O1 n2 G& A. ?# m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7 \8 j) ?; c* P庆幸我们这一代人享受过普天同乐、举国欢庆的中国年。   4 z* U7 s$ O4 d! ^% H% |
过年气氛最浓烈的是乡下。腊月开始办年货,爷爷奶奶们贴对联,父亲们磨刀霍霍向牛羊,母亲们做年糕,熬麦芽糖,孩子们惦记着鞭炮食物,各有所乐。   & ^8 Q2 c" [+ D/ Q
对孩子来说,过年只有一个特点——热闹!红红火火的春联,噼里啪啦的鞭炮,追追赶赶的同伴,来来往往的亲友,洋洋洒洒的飘雪……   
4 w  ?3 U2 X9 v# h9 g- L2 |( s2 z为这个热闹的新年,大人们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真有点像传说中所说赶走“年”后,劫后重生的欣喜。   3 ^3 {+ t* [! W7 ]& \& s) O. N
喂养了一年的家畜只有过年才舍得吃。在乡下,杀猪过年是一个壮烈的场景,一群孩子围观着师傅宰猪。只见几个师傅把猪捆住脚倒挂在一个放置好的立起来的木门上,这时候的猪已是头朝下,等着任人宰割了。等把猪杀死后放在盆中的开水中,师傅们将猪开口的地方扎起来,然后在猪脚上开个小口,鼓着腮就对着小口吹气,慢慢的,像吹气球一样,一头瘪瘪的猪就变得白白胖胖了,这是我们最喜欢看的一幕,尽管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给猪吹气。等师傅们扔了猪膀胱,我们又一哄而上去抢着吹气球玩,追着抢着,给大人们杀猪平添了许多乱子。   
0 A4 K/ z% l" x( H, T. M5 k  z$ V这时候,妈妈婶婶们则在家煮糯米,轧糍粑。糍粑是过年不可少的食物。等糯米煮熟了以后,倒入一个大缸中,两个年轻力壮的大人一头一个,抡起重重的大木锤,一下一下把米饭打成软绵绵的一团,一个米粒也看不出来了。常常打得他们肌肉暴突,满头大汗。然后,妈妈婶婶们就把热气腾腾的糯米团子抬到抹好油的门板上,手上抹了黄油,把它团成一个一个的小团子。然后,我们小孩子就上场了。大人们把另一块门板盖在上面,我们一帮小孩子就站了上去,活蹦乱跳地把糍粑踩扁。不过踩的要求是只能在门板上轻轻地走,如果有小孩敢跳起来,立刻就会被驱逐下去。等把糯米团子踩扁后,就变成了糍粑,软软的,温温的。一边叫着这是谁家谁家的,一边一搭一搭放到盆子里。我们小孩子就自告奋勇抬到一家一家的门里去,还乐得屁颠屁颠的。   + r) Q8 p  ?4 J/ a0 z
还有一个重要的食物米糖也不能忽视。麦芽糖的熬制过程到现在也不太清楚,通常是妈妈们晚上就完成了,等我们早上起来,已经能喝到粘稠的金黄Se糖了。等糊状糖熬干后,大人们又把木门卸下来,清洗干净,把糖放在手中像拉面条一样,不停地拉。奇怪的是黄Se的糖越拉越白,等糖变白以后就放在木门上揉切成小块,有的糖里面混着爆米花、花生米、芝麻、豆子等。这个过程需要一天的时间来完成,我们就围在木门边看一天。   
& X6 g/ k5 a" ]0 v6 ^等家里的大小坛子装满香脆的米糖、花生、瓜子、桔子等食物,墙上泛白的对联已经覆盖上火红的新对联时,母亲们又忙着趁有太阳的天气,赶快把被子、鞋子、棉衣全部洗一遍,一大水桶一大篮子地往河边码头挑。门前院子里系根绳子,晒的晒,挂的挂,过年的气氛就么浓浓地飘散在各个角落里了。   
# ]- Z, f8 b& O3 q4 Z: A( M这时候的我们已是旧貌换新颜,穿上新衣焕然一新,高高兴兴地等着除夕的到来。   
# ]/ b; Q* x7 M9 Z0 m除夕之夜,大人们悠悠闲闲围着火边吃边聊,火炉上还炖着红枣鸡蛋;小孩儿们则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往火里塞个红薯,一会儿夹个火苗出去放鞭炮,一会儿跑进来抓把花生塞在口袋中……外面不断传来稀稀拉拉的鞭炮声。等到午夜12点的时候,新年正式到来,各家各户的鞭炮爆竹轰轰烈烈地炸开了。待到鞭炮放完后,我们又像忙碌的蚂蚁一样,到处捡鞭炮,左手揣一满兜,右手拿一小截香,边跑边放,玩累了才不得不被大人们拉上床去。想着第二天可以得到压岁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着想着,又睡不着了……   % x' @6 Y+ E) d1 P# N" U0 ?& @
鞭炮声中,我们一天天长大。到现在,虽然长大了,却很少听到喜气洋洋的鞭炮声了。   
: `9 Y. h. R6 m) Z& N3 I春节晚会   / o4 L# j, B$ B5 F7 B9 s
电视机进入家庭后,春节又多了一种娱乐方式。不知道是有了春节晚会,买电视的人才越来越多;还是有了电视,春节晚会才越办越红火。总之,春节之所以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有一个原因是能看到春节晚会。   
( y8 \/ D& ^& t$ o家里有电视过春节可是件大乐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他舅舅,家里新买了电视,春节来看呀。”于是,除夕之夜一大屋子的人围着电视看。有了晚会的吸引,小孩也不到处乱跑了,大人也早早地布置好场地,擦干净桌椅迎接没电视看的亲戚朋友们。   
. ]1 I" L$ I9 o' T  N除夕,早早吃完饭,为谁坐在离电视最近的位置争执一番之后各就各位。   
1 m9 V* Z6 K  Q& b4 X这一晚上,自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管,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自己喜欢的节目。那时候的春节晚会不仅送欢乐到百姓家,而且让人们增长了见识。晚会节目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老年人喜欢的戏剧,年轻人喜欢的歌舞,中年人喜欢的相声小品朗诵,小孩喜欢的魔术、杂技、马戏等等。晚会,把一家人聚在一起,结束了围着火炉默默地守岁的传统过年方式,人们开始在欢乐中辞旧迎新;晚会,也为明星的培养提供了土壤,也为港澳台明星在大陆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们记住了陈佩斯滑稽的表情,李默然抑扬顿挫的声调,费翔英俊的面孔,李谷一清脆的声音……   
+ M: Z6 O7 X# L& ]1 P" k不看春节晚会,对孩子们来说,是不完整的春节。   8 N8 K7 A, t/ v1 k
最爱春节晚会(1)   - k1 L8 A: ?8 L7 O" T4 p2 c
1983年——悄然亮相1983年春节,第一届春节晚会悄悄亮相了。由于春节晚会当时还是随兴设置的节目,中央电视台也没专门的主持人,所以第一次启用的主持人皆为“外行”。说相声的马季、姜昆,演哑剧的王景愚和演电影的刘晓庆成了首次春节晚会的“当家”。   
/ ^$ R* V' [0 J2 P$ \7 O6 ^李谷一是春节晚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演唱的曲目是《乡恋》。由于这首歌当时还有“不健康”之嫌,在观众点播、领导点头的情况下才得以播出。据说当时使用的还是一位工作人员临时骑车回家取来的录音带。   & R5 {. O1 Y! d  K
1984年——一个里程碑提起春节晚会,必提1984年,那是一个里程碑,后人似乎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那个高度。那年的好节目确实不少,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恐怕还是因为这盘综合大餐让娱乐不多的人们觉得新鲜。   5 V0 m: q) ~5 W( w# P5 T
马季在台上四处吆喝“宇宙牌香烟”,此后还真有厂家借鸡下蛋,卖上了新品——宇宙牌。   
4 J5 H8 v4 D7 X8 N9 ~! _% o+ x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陈佩斯被朱时茂折磨得一碗接一碗地吃面条。在陈佩斯之前,没人听说过还有小品演员这一工种,而以后的十几届春节晚会,受益最大的就是这些小品演员,春节晚会让他们真的尝到了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的滋味。演小品比演电影、电视容易出名的现实耐人寻味。   
" l" G6 R; ]) u) b3 J6 M. J) `身着中山装、戴着眼镜、貌不惊人的张明敏一张口,深情凝重而又不失铿锵有力的歌声立刻风靡了中国。《我的中国心》不仅唤起了观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全世界华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刚刚开放的内地观众这才了解到原来港台歌曲也不光是“靡靡之音”。当时只是业余歌手的张明敏一下子成为国人心目中颇有地位的巨星。他也是春节晚会首次邀请的香港地区歌手。   
2 Y" c/ v1 ?  h- U9 \. h) Q春节晚会的主题是“团圆”,人们都十分珍惜美好的夜晚,所以从1984年起由乔羽作词、王酩作曲的《难忘今宵》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春节晚会的固定结束曲。只是版本不停地变化,有时是李谷一独唱,有时是童声齐唱,有时是大合唱。虽然经常被淹没在窗外隆隆的鞭炮声中,但仍是晚会中的经典。   
8 m& w, o* z( B1985年——《十五的月亮》最亮观众的胃口被吊起来了,结果却是希望大失望更大。   
1 h% P2 E: I9 _! V2 h" e; T( e4 _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中举行,与前两年相比,其演播空间由“茶座式”转而为“场馆式”。这一年的春节晚会其实有许多精彩节目,比如马三立说的单口相声《大乐、特乐》,吕念祖演唱的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房新华演唱的《小草》,董文华、柳培德合唱的《十五的月亮》,香港演员汪明荃演唱的《问候你,朋友》等等。只可惜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在灯光、音响、摄录等条件都还落后的情况下,这些好看的节目没能够被很好地传输到电视荧屏上,让观众觉得与演员们的距离十分遥远,没有结成“联欢”的审美情境。晚会过程中穿插的广告也不少,让观众失去了耐性,中央电视台第二天就收到批评信200多封。   
3 d* k' ~8 @7 y% Y- K1 j6 h6 C董文华和柳培德演唱的《十五的月亮》是那一年不多的亮点之一,董文华也由此一炮走红。   
' ?2 v5 h5 ]! K6 k& H1986年——桃花盛开汲取1985年春节晚会失败的教训,198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又回到了600平方米的茶座式演播现场。这一年,开场的第一个节目是春节晚会舞台上出现的新节目样式——歌曲联唱,许多当时广为流传的歌曲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阿里山的姑娘》、《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的祖国》等通过联唱的形式一股脑地捧送到电视观众面前,让人们着实过了一把歌瘾。   3 s. v: a$ n( t5 {' z2 Z" j9 L% l
《羊肉串》是继《吃面条》之后,陈佩斯和朱时茂推出的又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节目。由于故事生动有趣,讽刺不良小贩入木三分,再加上表演逼真,他俩不仅为春节晚会增Se不少,就连街上卖羊肉串的小贩都开始参考陈佩斯的打扮,堪称树立行业形象的典范。   " S: C" S& E& x* y
1987年——费翔点燃一把火1987年的春节晚会,可圈可点的节目很多。光相声就有马季、赵炎等人合说的群口相声《五官争功》;姜昆、唐杰忠表演的《虎口余生》;甚至侯跃文、石富宽现场抓哏的相声小段《打岔》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马季精心创作的《五官争功》,用五官因争功而互相诋毁来讽刺现实中的一些人,至今还在表演。1987年是虎年,姜昆一不小心栽进了老虎洞,猛虎当头,腿都吓软了,姜昆只好施展嘴上功夫,和老虎一个劲儿套瓷,演绎了一个新版的虎口脱险。   
$ b7 X& P2 w: i( k1 H5 A9 ]那一年最火的是费翔,这个有着一半中国血统的高大歌手唱着《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出尽风头。随后他的歌声风靡多年,至今还拥有坚实的歌迷基础,其劲歌劲舞成为日后众多歌手效仿的标准样板。当时还没有所谓的包装、宣传,前期的毫不炒作导致了他闪亮登场后的极度走红,轰动效应盛极一时。据说当时费翔在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的专辑压根儿无人问津,晚会后竟狂销160万盘。那时商店门口常常可以见到大字广告:“费翔到货”或“费翔无货”。   2 @: |; \% e* P) Q
香港歌星叶丽仪带来的劲歌《送给你明天的太阳》朗朗上口,晚会后也流行一时。   : F3 u) h+ o3 X# d+ j  U
晚会还请来了上海杂技团的猩猩、小狗等“大明星”,它们在自由市场里摆起了小摊儿,还真像模像样,电视台后来多次重播它们的表演录像,受欢迎的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 L  A  I0 ~  I5 }5 h" l& f
最爱春节晚会(2)   8 V% F* \! m2 h7 w. l  t
1988年——不仅仅是思念这一年的春节晚会显得比较稳重。相声《巧立名目》内容并不特别出Se,牛群也不出名,节目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但是一句“领导,冒号”逗坏了观众,这句话在晚会结束后仍流行了很久。   - w! l# R! K. H: n5 |
光艳照人、身材高挑的毛阿敏随着乐曲节奏款款向观众走来,深情和甜美的歌声像蝴蝶一样飞舞在观众身边,她演唱的歌曲《思念》似一只轻柔的蝴蝶仙子,飞越大江南北,向人们稍去温馨的节日问候。那时是她最有风采、最明艳的时刻。在晚会成名之后,她便开始饱受情变、税案及伤痛的折磨,境况愈来愈不乐观。但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认为她是内地最具大牌风采的演员,让人“思念”。这一年,彭丽媛演唱的《我是泰山,我是黄河》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 Q% r# C# r% U  h! V$ B1989年——英雄母亲的奉献一场感人的晚会。侯“导”胡编加乱导,赵妈偏偏不买账,二人打造的《英雄母亲的一天》,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唱了一辈子评剧、演了一辈子配角的赵丽蓉,从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中成功转型,成为小品演员中最炙手可热的红星。之后出演的几个小品都脍炙人口,可谓老来俏。   
9 @- L& B4 n0 w& i* n) W. e9 u5 n& C韦唯一曲《爱的奉献》,脍炙人口,至今流传。其实《爱的奉献》并不是在春节晚会上演唱的,而是当年春节前的一台节目中,韦唯唱给一位身患重病的女青年。那充满情感的歌声让不少在场观众流下了同情的热泪。春节晚会上,安慰的对象变成了聂卫平姐姐家的小保姆。虽然歌中插播的小保姆啜泣的镜头明显带有导演的印迹,但这首歌还是最煽情的歌曲,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歌曲还有陈汝佳的《故园之恋》;而歌坛“常青树”徐小凤的出现,勾起很多人美好的回忆。   % ^6 |. I5 |5 M3 h. r5 S  A
春节晚会上一向反应平平的舞蹈有了突破,《火》、《雨丝》、《版纳三Se》尽显肢体语言的魅力;最出Se的还是《雀之灵》——美丽的“孔雀”,飘游在森林中,浮现在小溪边,坦荡自如,高洁娇媚,白族舞蹈家杨丽萍舞出了灵魂。   ' E% q. F. ^5 G
1990年——相亲火了赵本山这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采用一种比较新颖的节目串联形式:三头并进式,即演员按照红、黄、蓝三Se被分成三个队,根据裁判李默然出的一个个题目,由三个队比赛,看谁表演的节目精彩。   
. I5 C" f: u+ k8 L( c晚会上,最令人难忘的节目当属陈佩斯与朱时茂表演的小品《主角与配角》,陈、朱两人卓越出Se的演技令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捧腹大笑不止,同时小品还带给人们某种沉思……这个作品将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艺术推向了高峰,成为两人当之无愧的代表作。   + H7 c* ~0 M# T# Q5 ?$ U  b
赵本山、黄晓娟表演的小品《相亲》一下子把赵本山推到了全国最受欢迎的演员行列中,此后,赵本山成了每年春节晚会最受期待的演员之一。   
8 ?; C% w. }  Q7 j3 B2 A6 ?放鞭炮的乐趣   
+ [, S6 q3 `- Y4 W8 g5 A7 z) h放鞭炮是儿时过年的重头戏。   
8 b% m4 Y* H/ p; G) n. m因为我是女生,所以害怕放鞭炮是我的本能反应,但爸爸告诉我,不放鞭炮,就吓不跑“年”,新的一年里,“年”就会来捣乱。为了家庭的利益,我终于放响了新年家里的第一鞭。   7 k9 |- b6 p- k# ^0 F( \, `3 x
那时候的烟花品种并不多,介于鞭炮和烟花之间的“冲天炮”是最常见的。自从放响了家中的第一鞭后,信心大增,吵着要放鞭炮。爸爸给我一只“冲天炮”的时候,我很兴奋,顾不得听清爸爸的嘱咐,点燃之后紧紧攥在手里,只听见“嗖”地一声响,然后“啪”地一声就在我手中爆炸了。爸爸跑过来拿起我的手一看,大拇指和食指变成了青黄Se,吓得我屁滚尿流。   3 u* u% i7 F: ?- w- S: E1 @, ]
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我并没有退缩,反而苦练放炮的技巧和胆量。后来练到不论大炮小炮,我一律拿在手里点燃后再扔出去,“二提响”一般也拿在手里放。而且还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切磋,翻出很多花样来,比如把炮点燃后扔在水里,放在玻璃瓶子里,把炮埋在土里再串起来放连环炮,把炮插在新鲜的牛粪上……最好玩的是,倒出炸药放入弹壳里,另一头用个粉笔头严严地塞住,架高后用小蜡烛在底部加热,等炸药被点着之后,粉笔头便会以极高的速度发射出去。   $ B: t  J. Y/ w/ `) H5 {
妈妈不知为此担过多少心,只是我任她百般恫吓或好言劝慰,一味我行我素。幸运的是我竟然没有为此受伤。只是在有一次,我倒了一堆炸药,然后用锤头砸将下去,“轰”的一声,我的手指又变成了青黄Se。   
" W0 m1 \2 j0 R0 O+ r  P
[历史]《70年代人记忆典藏》-水淼 著.txt (178.89 KB)
' ^. ?$ S/ Q  n6 ~. d' L- N. @(完)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0 10: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早该完了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