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报国寺位于四川省乐至县城东北二十公里龙门乡之金龟山,占地三万多平方米。据《乐至县志》记载,报国寺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历尽沧桑,几度兴废;如今值国运昌盛,佛教兴隆,历两代住持之艰辛缔造,广大信众之尽心护持,终使蜀中现存不多的千年古刹历劫重光。“报国”二字作为寺庙名称在丛林中有多少,没有进行过考证。在川内还有峨眉山下的“报国寺”,因此,特别将乐至县境内的报国寺加上“乐至”二字,以示区别。 “报国”作为乐至报国寺的寺名,一是因为佛教的宗旨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佛教提倡报国家恩,报众生恩。二是据乐至县志记载,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坟地,一位皇姑曾埋葬于此。]报国寺四围青山环抱,背山临水,环境清幽,林木葱郁,怪石嶙峋;千年古树,唐季残碑,宋明石棺;将殿、堂、池、桥、亭、洞及摩崖造像融为一体,拾级揽胜,高低错落,迂回曲折,蔚为奇观。报国寺布局雅致,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祖师殿等五重殿堂。主要供奉有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陀菩萨、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十八罗汉等诸佛菩萨像及思摩、本空、离欲等祖师像近六十尊,造像生动庄严。其中,有从缅甸迎回大小玉佛二十三尊,其中接引佛高达四米,重十余吨,实为珍稀文物。目前,在国内寺院中,拥有缅玉佛像数量之多,佛像之大,尚属罕见。
报国寺是个专弘专修净土宗的清静道场,被誉为“蜀中净土”。报国寺原名王董龛报国院,是千年古刹,又是国家AA级旅游点。位于县城北18公里的龙门乡报国寺村金龟山上,距龙门乡1.5公里。占地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23平方米,绿化率80%。历年均被评为园林式单位。柏油公路直达寺庙山门。林木葱郁,怪石嶙峋,蔚为奇观。
]清代版《四川通志》载:“寺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修。清道光中期(1830—1840),复加装饰。民国10年(1921)后,僧侣或没或散,寺为地方占用。民国21年(1932),禅师离欲来寺卓锡,募捐修葺,新建藏经楼,修复观音殿、丈室、楼廊及寮房等20余间,花园一所。远近朝山者众,香火旺盛。20世纪30年代中期,寺庙规模初具,住持离欲又飞锡他去。
共和国成立后,报国寺原有僧侣离走他乡。1951年离欲禅师重返寺内,守寺护林,自耕自食,严谨苦行。“土地改革”中,千佛崖石刻有局部损坏。1952年,千佛崖被国务院列入《全国文物简目》,四川省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人民政府颁布布告保护。1955年,寺作为村小学校地。1962年,寺又作为大队保管室,不慎遭受火灾,烧毁房屋400平方米。“Wen Hua Da Ge Ming”中,寺被作为“四旧”,遭到破坏,钟声绝响,香火断灭,菩萨像、庙宇、僧人均受劫难。1978年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僧人离欲护法三宝,重辉古刹,依靠四众弟子,踊跃捐资,几番周折,苦心经营,终于使报国禅寺古刹重光。1984年3月,内江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报国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10
月
28
日,遂宁广德寺派工作组参访蜀中净土乐至报国寺。
如今,两家寺院仍然牢记两位老和尚的遗训,一心念佛,用功办道。加上两家寺院相距仅
1
小时车程,很多信众经常往返于两家寺院参加法会和共修。
工作组一行看到一代高僧昌臻法师的遗嘱,恭敬心油然而生。在宣传栏中,还意外看到海山老和尚与昌臻老法师的合影,大家感到十分欢喜。当年,两位老和尚都是大力弘扬净土法门的大德,并且以身作则,持戒念佛,利乐有情,是后辈净土行人的榜样。
大家畅所欲言,把弘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难题与经验和盘托出,并结合时代特点,及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探讨如何提升宣传及弘法水平。
为了顺应新时代的弘法需要,在普正大和尚与隆宣法师的共同推动下,工作组一行与报国寺工作人员,就弘法技术与方式等问题做了深入交流。
聆听了报国寺三代祖师的故事,工作组一行非常感动,在昌臻老法师的舍利塔前,顶礼膜拜。
两家寺院,一个位于城边,一个位于乡野,均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都是信众信赖的正法道场。若有大型法会,彼此都会相互支持,相互赞叹。
伴随着净苑的清风鸟鸣与淡淡茶香,大家度过了美好的下午时光。
工作组一行
7
人,一边聆听讲解员介绍,一边感叹报国寺是个高僧辈出、人杰地灵的清修道场。
隆宣法师非常赞叹广德寺工作组的弘法热情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勉励两家寺院的工作人员,立足道场,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际,多做思考,合理利用现代网络科技,相互学习,共同提升,做好弘法宣传工作。
摄影:宽福/文字:能持
遂宁出发走遂资高速近40公里的三星\龙门出口,走x128县道5公里直达山门。大英走蓬乐路-河边-宝林-三星-报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