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1、旅程 从今年7月开始环游射洪的旅程, 就快在秋初的微风中接近尾声了, 伏河,涪西,曹碑, 是我们仅剩的三个目的地, 倒数第三站,我们选择了涪西, @邓,这缘于那天与我们喝茶的涪西人;
有必要给大家交代一下涪西二字的由来: 涪西,因地处涪江以西而得名, 刚建国那会儿,涪西叫回龙乡, 1956年从三台划到了射洪, 后来与龙门垭合并成为了现在的涪西, 而前往涪西,龙门垭是必经之地, 它与复兴一起成了射洪境内著名的“山城”。 ▲太乙任家沟外眺望半山腰上的龙门
2、陈古溪上
沿着今天的“夏团路”行驶30公里, 便来到了位于射洪西南端的乡镇——涪西, 就像每一个地方都有一条或大或小的河流一样, 涪西也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 但它的名字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就连我们在“小河坝”遇到的当地居民, 也很难叫出它的名字;
这条被称为“陈古溪”的河流, 总长度不过20余公里, 它从陈古一路向南, 流经三台的广利、紫河等地, 又返回射洪境内的涪西, 并最终在小河坝流出县境, 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3、“绞”棉花
射洪、三台、中江、大英等地, 历来就是川省的棉花主产区, 位于四县交界地带的涪西也不例外, 在社会生产力还很低的年代, 分离棉籽与棉花的工作, 非常的重要且繁琐, 为了节省宝贵的人力和时间, 人们开始利用上天馈赠的能量——水流, 将简易的机器设备架设在陈古溪上, 利用河水冲击所产生的动力, 辅助人们完成绞棉花的过程, 于是,在今天小河坝的桥下, 便留下了一处见证棉业生产的遗迹; 村民告诉我们,在水坝蓄水之前, 周边的棉花生产大多仰仗这里加工, 我们现在所在的桥面是后来才修筑起来的, 60年代后修建水坝导致下游水流量减少, 生产不能继续进行,这里便慢慢地荒废掉了;
站在桥上, 依稀可以想象当年人们在此生产的情景, 为了固定机器, 人们在此凿取了很多的石洞, 甚至还凿出了一块“心形”的石头。 抗战时期, 以射洪为代表的川北地区, 贡献了四川全省近一半的棉花产量, 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模式, 还助推了相关的制造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建国之后,棉花销售定价收归国有, 农民生产棉花的积极性大不如以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出务工人口的增加, 经济作物在射洪的种植面积继续减少, 这是一段涪西棉花种植和生产的历史, 更是射洪历史的一段缩影。 4、象山
说到涪西, 3公里外的象山是躲不过的话题, 60年前,同属三台县的涪西与象山, 分别划给了邻近的蓬溪县和射洪县, 1997年,蓬溪县又将西边的几个乡镇划出, 成立了现在的大英县, 两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故事, 便不断地在两个“兄弟”之间上演。 当时间进入到21世纪的第17个年头, 两地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这首先体现在公路交通上, 早在几年前, 大英县境内的道路便已经完成了黑化, 而射洪境内的路况却每况愈下, 射大路如此, 我们走过的射盐、射西、射蓬也大抵如此。
除了刚才提到的道路之外, 象山的市镇布局显得井井有条, 并没有传统印象中乡镇的杂乱, 更为让人惊讶的是, 象山镇沿河一带的滨江路景观带, 几乎可以比肩一般县城的建设标准。 这样的巨大反差也体现在天仙与盐亭的玉龙, 陈古与三台的双乐,青堤与蓬溪的天福, 除了仁和,射洪的“边陲”发展出现了明显的退败。
▲象山镇街景 ▲象山镇“滨江路”
诚然,坐拥郪江的象山镇, 具有先天的优势和传统的经济辐射能力, 单从体量上作对比是缺乏客观性的, 但以涪西为代表的射洪乡镇的发展窘境, 可以反映出近20年以来, 射洪对于偏远乡镇地区发展的一些思路, 而稍显欣慰的是, 射洪境内乡镇与乡镇之间连接道路的标准, 依然领先三台、大英等地, 但在未来这样的优势能不能转换成为胜势? 可能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郪江象山段
5、贺诚 回程的时候, 我们绕行象山到通仙乡的道路, 并从贺胜沟返回龙门垭 贺胜沟,是贺诚将军的故乡。 ▲贺胜沟
涪西民间盛传, 这里的发展曾经错过了两次重大的机遇, 第一次是60年代的达成铁路, 线路途经涪西前往射洪、南充等地 此事可从当年3537厂搬离射洪寻出线索, 3537厂内部资料中有专门的提及: “鉴于川豫铁路改线,3537厂正式搬迁到贵州省的龙里县”, 川豫铁路四川段,也就是后来达成铁路的前身, 大家普遍关心的半个世纪以前达成铁路的走向, 确实经历了“射洪方案”;
第二件事是这里曾准备修建一所疗养院, 当年涪西,太乙,和射洪都积极地争取这个项目, 但最后项目没有了下文, 于是,涪西就成了现在的涪西。 ▲贺胜沟内的水系 6、月夜 昨天刚好是农历的8月16, 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结束涪西之行后, 射洪夜空的月亮折射出了温馨的光芒, 晚安涪西,晚安射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