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791|回复: 3

[遂宁杂谈] 专访95岁老盐工,讲述射洪盐业由盛转衰百年沧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1 13: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冯木金,射洪金华武东人,生于1922年,
14岁开始在武东马家沟盐场从事盐工工作,
解放后进入国营东风盐厂,
1982年退休。
1.jpg
01
就像射洪盐工当年艰苦劳作的环境一样,
8月初的金华武东,天气异常地潮湿、闷热,
与我们此行的主题不谋而合;

卓筒井盐工,
曾是射洪历史上从业人数最多的工种,
当射洪在清初叶雄踞四川井盐产量首位的时候,
支撑起它的是背后数以万计的盐工们,
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
扛起了射洪在川盐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史书记载射洪人强半以盐为业,
即便是到了抗战时期,
射洪的盐工人数也有近两万人,
从事与盐相关的运输、物资供应的超过3万人,
也就是说每十个射洪人中就有一个和盐有关;

今天接受我们采访的冯大爷是一名老盐工,
他从抗战之前便进入了这个行业,
从传统的卓筒小井到现代化制盐,
他与井盐的渊源长达半个多世纪。
2.jpg
02

在采访开始之前,
我们与冯大爷的谈话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
因为听力下降得厉害,
冯大爷并不知道我们的来意,
看到我们在说话的时候,
他只能不停地说“不知道、不清楚”;

这让交谈无法继续进行,
一旁的女婿对此也表示没有办法,
他只好简单地跟我们讲述了父亲与盐的故事,
于是才有了文章开头处的人物简介。
03
目前,
射洪境内没有发现完整保留下来的卓筒井遗迹,
就连遍地开花、碗口大的盐井也几乎没有了身影,
这些盐井在后来盐业生产停止后,
大都被回填平整成为了一般的耕地;
但是,在武东、双溪、龙宝等地,
依然存有大量当年用于存放盐水的“潢”
与常见的堰塘不同,潢是标准的圆形,
小则直径两三米,大则十余米,
四周与底部用石头砌成防止盐水流失,
它的深度在3米左右。
4.jpg
04
为了打开冯大爷的“话匣子”,
我们拿出手机搜索出了一张盐井架的老照片,
终于向冯大爷表明了我们的来意,
这个井架在一百年的射洪遍地可见,
现在唯一可见的实物是位于盐井广场的仿制品,
我们今天的故事,
以及冯大爷眼中射洪盐业的发展史便由此开始。
3.jpg
大英搞了个死海,射洪修了个盐井广场
5.jpg
05

在冯大爷家的旁边,
保留下了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小潢”,
因为有实物的存在,结合“潢”的构造,
我们也跟着简单了解了井盐的生产过程;
从抽取地下数百米深处的盐水,
到把盐水汇集在“潢”里直至最终形成食盐,
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除去大量的水分,
除了较长时间的常温蒸发以外,
剩下的水分需要在盐锅内用高温煮掉,
最终形成我们餐桌上的食盐;

加热所需的热量当时主要由燃烧木柴提供,
规模浩大的盐业生产对木柴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武东周边的复兴等地的居民,
从几百年前开始,
就形成了用木柴到马家沟换回盐的习惯,
此事还与复兴的老地名“牛啃土”有直接关联。
06

“井到处都是”、“人很多”、“热闹得很”,
这些是他对于马家沟盐场的深刻印象,
冯大爷入行的那几年,
又恰逢抗战爆发的年代,
抗战期间,马家沟奉命政府令增加产量,
应对沿海海盐产地被占后食盐供应的空缺,
这促成了射洪盐业历史第二个高峰,
同时也是最后一个,
那时,整个射洪的盐井总数超过10000口;

随着武东马家沟盐场的盐井数量激增,
以武东为中心的方圆一公里以内,
盐工的数量常年在3000人左右,
从今天的金华电航桥东岸,
一直到武东社区的7、8公里的范围内,
马家沟盐场盐井如林,昼夜灶火熊熊。
6.jpg

分布在武东各地的“潢”
07

建国后,
盐业生产作为重要的工业门类,
也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
私盐生产逐步停止,
1958年射洪在紧邻马家沟盐场的地方,
新建了现代化的东风盐厂,
冯大爷就在此时进入到了盐厂工作,
他说,煤、天然气慢慢代替了木柴,
几乎所有工序都在进行机械化,
盐工的劳动强度出现了很大的下降;

彼时,马家沟的盐场主要负责采汲盐水,
之后汇集到东风盐厂进行煎盐等后续加工,
冯大爷兴致勃勃地拿出了建国后的“新式武器”,
一根用来代替竹筒的空心材料工具。
7.jpg
08

在交谈中,
我注意到冯大爷多次强调“自贡市”的盐业生产,
他主要提及到自贡盐区极高的盐浓度,
为后续工序的盐的提取提供了天然的便利,
射洪的盐业生产相比自贡,
要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因而本质上讲,从明代中后期开始,
技术逐渐成型的卓筒井技术,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进一步进行技术的改良,
射洪以及周边的盐井深度一般只有300米左右,
相比自贡等川南盐区的深度相去甚远,
而浅层盐的品质普遍不佳,
盐的含量较低影响了工艺改革的积极性,
反过来又阻止了技术的革新,
这成了射盐衰落的根源;

1986年东风盐厂停产,
标志着射洪盐业1000多年历史的终结。
8.jpg

09

虽然射洪盐业进入现代之后迅速衰落,
但是卓筒井技术的关键工具“钻井铁钎”是在射洪研发成功的,
它的重大意义在于:极大地提高了钻井的速度,
因为先进工具的迅速普及,
这才让射洪成为了300多年前四川盐业的中心,
从这一点上来说,
射洪人对于卓筒井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

射洪成熟地掌握该技术之后,
才开始慢慢向现在的蓬溪、大英等地普及,
谁先使用谁就先受益,
所以射洪一度成为四川井盐的主产地,
盐井数量和井盐产量长期位居第一位。
9.jpg


10

除了射洪对于卓筒井发展的关键性贡献以外,
“潢”是射洪盐业发展的活化石,
它直观地给我们展示着当年的生产景象,
通过卫星地图影像,
我们在马家沟附近找到了20多个“潢”,
它们集中分布于金华至复兴公路的两旁,
是射盐历史所剩不多的实物见证;
10.jpg
建议相关单位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不要继续在盐业文化保护上落下遗憾,
射洪,
这个集卓筒井技术改良和普及的地方,
曾有一段媲美盐都自贡的鲜活历史;

关于射洪盐业文化保护的无奈与悲悯,
11

尤其是以下地区的射洪人请特别注意:
武东、双溪、龙宝、瞿河、广兴、洋溪、柳树、青堤、文聚.....
这些地方曾是射洪盐业的主产区,
续上射洪盐业的文化历史,
也许就在你不经意间的一句话,
或者一张随手拍摄的照片。(来源: 方舆射洪)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1 14: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盐铁转运,在古代都是很重要的!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1 14:11: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英保存得比较好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1 20:49: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英就靠盐厂建县发家。。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