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你在前方打鬼子 我在后方纺纱线家家户户种棉纺纱支援前线 抗战时期,祖国半壁山河沦陷,而遂宁作为川中重镇,有军用机场,是日军打击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这战火纷争的年代,为了激励学生艰苦求学,给学生讲抗战励志故事,成立了私立学校,出了不少能人志士。
与此同时,因为战争,导致前线物资奇缺,遂宁作为四川产棉花最丰富的地区,为了支援抗战,形成家家户户种棉的局面,为了解决前线士兵穿衣问题,老妪妇女全部加入织布纺纱行列,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成立私立学校
培养大批抗战志士 遂宁是川中重镇,有军用机场,是日寇空袭的重要目标之一。记者翻阅档案得知,在抗战时期,为了安全起见,遂宁市城区的部分公立学校都停止了上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遂宁教师税国祯提议建立一所私立学校——明耻学校,这所学校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们讲述抗日联军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抗战将士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激励学生们艰苦求学。也正是因为艰苦的条件,培育了不少能人志士,比如,成就了愿意为党牺牲生命的蓬溪老党员席先德等人。
据记载,这所学校的申请在得到政府的许可后,申请人税国祯几经思考后,便将学校选在了桂花镇所辖的梓潼寺,理由是它离城三十公里而且在石马坪的一个山头上,山下200米就是遂宁到三台的公路,距离涪江也近。同时,梓潼寺南600米处有一龙池书院。据说,这里的地形不仅能及时逃避日军的扫荡,还能利用空闲的时候,让学生去龙池书院继续读书学习。
史料上还记载,这所学校除了学习条件艰苦外,教师的生活也极其艰苦。为了能给学生们讲述艰苦求学的励志故事,学习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老师们也是几经周折。1943年的一个黑夜,上课的老师正在向学生讲抗战故事的时候,一时激动,结果一脚不慎,就滑倒在了旁边的土坎里。同学们七手八脚的把他拉起,幸好他没有大伤,问他痛不痛?他说:“没事,犹如坐了一会儿梭梭板!”虽然条件实在简陋,但老师的幽默回答也让同学们更加乐观。
支援前线 家家户户纺纱织布
据史料记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大片国土相继沦陷。由于全国不少纺纱厂被日军掠夺,导致这个期间,前线的士兵穿衣等物资就特别奇缺。据四川省棉作试验场民国二十六年调查:遂宁主产棉花,“为川省棉花产量最丰之区”。为进一步解决前线士兵以及老百姓的穿衣等问题,遂宁开始发展棉花种植,1936年6月,四川省政府指定省建设厅,在遂宁棘子坝建立棉种试验场,至此,遂宁形成家家户户种棉的局面。
为了能缓解前线士兵的穿衣问题,在家的老百姓开始织布纺纱,走在遂宁,不管是大街小巷,还是农村庭院,四处都能听见纺车鸣鸣的纺纱声。为了支援前线,几乎每个家庭都安装纺车,老妪妇女都能纺纱。不过那个时候,使用脚踏式大纺车的人不多,基本上还是使用的木架、竹轮小纺车,采用右手摇动车盘、左手捏棉牵纱的方法,每天的纺纱量约为3—5两,有的家庭每天工作15个小时,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因为动作熟练,再加上关心前线士兵冷暖,加班加点一天一般可达到4—6两(十六两为一斤)。 九旬远征军士兵 见证日军投降再唱抗战歌曲 老人数度哽咽 他做过远征军、上过战场、见证过日军受降,他是抗战老兵张斌然。虽然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已过去几十年,但这些动荡不安的起伏人生,都浓缩在了老兵张斌然的回忆里。昨日,记者有幸在射洪县金华镇采访到了这位抗战老兵。他说,当兵就是要不怕死,要拿命去拼,这才对得起军人的称号。
远征上前线 没想着活着回来
张斌然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侵华行为早已耳闻目染,听说前线很多人为此牺牲。他认为,为了捍卫家园,自己能上前线也是一种莫大荣耀。
在去前线之前,输送军团在成都进行了三个月的大规模集训。打铁炼钢般的三个月集训结束后,输送军团就立即将这批远征军送往云南禄丰县的抗战前线,张斌然说,他还记得是53军三营九连三排七班的人过来接的他们。“一接到我们,还没来得及休息,所有人就立即奔赴到前线了,一路上看到好多中国抗日军队在战争期间修建的碉堡、战壕、炮兵阵地等众多防御工事,当然还有很多战士的尸体,可以说,之前上前线的远征军士兵牺牲得差不多了。“当时,我们谁都没有想能活着回去,只一心想拿命去拼”。
没想到,当大家正摩拳擦掌准备上战场拼命的时候,正好遇上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就在这关键时刻,日本人投降了。张斌然略有遗憾地说,真是没想到,人都到战场了,命都不在乎了,日本人选择投降了,不过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在越接受几万日军投降 我们高昂起胜利的头
张斌然说,作为远征军,在日军投降后,他们大部队便从云南禄丰县赶往越南河内,去接受日军投降。这个期间,解除了日军武装并予以遣返。据张斌然回忆,中国军队接受日军投降仪式,需由中国高级将领出席,他们作为普通步兵,虽未见证日军的签字投降,但见证到了日军投降时归还物资,比如交还骡马等物资给中国军队。“当时是两个方阵,一个是日军,一个是我们,光是日军就有好几万人,整个场面非常震撼,他们几乎都是耷拉着脑袋,而我们则高高昂起胜利的头颅。”张斌然说,等到双方准备完毕,指定时间一到,日军就牵着马匹、骡子递给中国军队,并且鞠了一躬,然后离去。
回忆起70年前的这段往事,张斌然表示:“那一段岁月,我终身难忘,实事证明,不管侵略者有多么凶残,但是只要胆敢踏进我们中国一步,都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他说,很多日本兵都比较年轻,估计也是因为战争强行应征入伍的。“在遣返他们之后,日军留下了很多掠夺的物资,绝大多数我们都发给老百姓了。”张斌然说道。
再唱抗战歌曲 老人数度哽咽
“日本鬼子的大炮,击垮了我们的家,哭有什么用,去参加抗日军、去打日本鬼子····”采访到最后,张斌然不自觉地哼唱起了这首抗战歌曲,并哽咽着说道,这些抗战歌曲是在部队的时候每天都要唱上好多遍的歌,至今都不曾忘记,尤其是每天训练的时候,都要唱这些歌来鼓舞士气。
“人一到战场,就什么都记不起了,大家都只顾着拼命,想把日本人赶回去”,张斌然说,很多士兵因为战争跟家里人好多年不曾见面,每次唱到“亲人要何时才能欢聚在一堂”时,大家都会不停哭泣,现在想起这些场景,依然无限感慨。(记者 唐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