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7月20日,本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遂宁抗战记忆》特别报道讲述了1940年6月6日发生在遂宁上空的一次抗击日寇的空战。记者从相关文献中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遂宁人为保卫“陪都”,修机场,躲警报,支援中国空军对日作战,至1941年,遂宁共遭日机轰炸8次,投炸弹1105枚,伤50余人,亡34人,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关于当年遂宁上空迎击日军的英雄故事,仍旧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英勇作战不幸被击落村民救下飞行员
1939年冬,日军27架飞机从武汉起飞,向四川扑来。当时,空军遂宁机场飞行员陈绍成刚从成都领取机枪子弹归来,接近三台、射洪边境发现敌机,便升空以待,只等敌机飞入遂宁县境,便纵机扑入敌机群。
当时陈绍成驾驶的飞机正处于射洪复兴青岗咀至老头山上空。在与日机激战中,陈绍成一阵俯冲猛扑和机枪扫射,顿时使敌人仓皇失措。他一鼓作气,一边驾飞机冲锋陷阵,一边架机枪扫射敌机群,就在他恨不得一口吞下敌机大队之时,自己机仓烟雾弥漫,陈绍成才知道是油箱中弹起火,故连忙开舱跳伞,降落伞挂在四乐乡马桑垭口的一株柏树枝上。
当地百姓和华龙寺的小学生误以为是日本鬼子,围着树枝就要打。陈绍成一见着了急,连忙说:“同胞们,我是中国人,我在抗日!”大家才赶快把他救了下来。随后大家带他步行5里路赶到飞机坠落的石牛滩,检查飞机残体,发现舱内还有机枪4挺,子弹数千发,机身还冒着烟火。陈绍成一面叫大家疏散,一面扑灭火苗,然后叮嘱当地保甲长们严密守护枪弹残机。射洪县天仙乡立即将情况报告县上,又派人护送陈绍成一路进城。时任射洪县长闻讯,在公园广场召开各界人士大会,听陈绍成讲空战情况。 日军空袭重庆遂宁机场战机迎敌
1940年3月18日,侵华日军开始执行日本大本营制定的“101作战”计划,即摧毁中国军事指挥中心,摧毁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器工业,破坏后勤补给,施行Kong Bu轰炸以动摇军民抗战意志压服中国政府。日军海、陆航空攻击力量大肆袭击重庆。1940年6月10日,日海军第二航空队司令大西龙治郎派第13航空队轰炸机27架、第15航空队轰炸机26架,分两批执行“101作战”计划,空袭重庆。 担负重庆防空警戒的驻遂宁空军四大队奉命起飞,以34架战机迎敌,在重庆、合川上空与敌机激战。这一场战斗,使日寇第二攻击队指挥官小谷雄二少佐、池田大尉、矢野等士官5人丧命,机坠涪陵。日军吃了中国空军的苦头,坐镇武汉的日海军第一、第二航空联合队司令山口多闻和大西龙治郎,紧急请求大本营迅速派遣尚处于试飞阶段的三菱·A6M(零式)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
1940年7月21日,敌“零式”机从横须贺起飞经抵汉口,编入航空联队。同年8月19日,敌“零式”护航战斗机12架,敌15航空队、鹿屋航空队的54架轰炸机空袭重庆,中国空军拦截机群从遂宁机场紧急起飞,趁中国空军战斗机群截击并与日护航机缠斗之际,敌机放弃预定攻击目标,仓皇向重庆居民区投弹数百枚后向东逃离。 做过护师、走过长征、打过鬼子96岁老红军回忆浴血烽火的抗战年代
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我市唯一健在的老红军赵仁宽,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大小战斗;做过红30军90师医院的护师、延安军事学院管理员,贺龙部队军械科管理员;走过雪山、过过草地、吃过树皮;亲眼见过日本人扫荡中国、强奸妇女、欺辱百姓…… 老红军赵仁宽,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经历了20世纪最艰难的岁月。虽然战火纷争的年代已经远去,但时至今日,他也常说,舒服的日子容易过,但不要忘了过去,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意识,祖国的强大,才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有力支撑。 没麻醉药边哭边为战友取子弹
1919年农历七月十九日,赵仁宽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市。1934年10月加入红军队伍,是遂宁唯一健在的老红军。如今,他虽年过九旬,但回想起当年,往事却历历在目,始终难以忘记。 “那些年的生活真是苦,苦到没人管,苦到老百姓只能吃泥吃土。直到红军来了,给村里的百姓分了田地,有了谷子口粮,老百姓的生活才渐渐地好了起来。”赵仁宽回忆,红军就像黑暗中的一抹光亮,给他们带来了生的希望,也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向往的种子。凭借着对红军的无限崇敬之情。1934年,年仅15岁的他参军了,因为表现优异,在童子团、少先队里担任队长,小小年纪就带领过100多个小兵。后来被分到红30军90师医院做护师,照顾受伤的士兵。
“那个时候的护师,除了帮伤者换药、上药之外,还要管理伤者的衣食住行。由于伤患多,人手不够,我最多一次照顾了30多个伤员。”赵仁宽说,尽管条件艰苦,但每天都会精神饱满地面对伤者。因为你的一抹微笑,也许会让他的痛苦少一点。战争年代最紧缺的是消炎药、麻醉药,如果没有特大型手术,是不会使用麻醉药的,只能用盐水消毒。“盐水滴在伤口上,肯定是钻心的疼啊,大家都忍着。还有很多次为了帮战友取子弹,没有麻醉药了,只能硬取,战友也一直憋着没掉眼泪,我自己却哭到不行,真的是边哭边取。”赵仁宽激动地回忆着。
打鬼子最长一仗历经半年
赵仁宽说,虽然干了很多管理方面的事物,但在他心中,上前线与日本人作战,把日本人驱逐出中国,是他一直的心愿。1943年,他到贺龙部队担任军械科负责人,也是到了这里,他见识到了日军的残暴,“日本人真是可恶啊!驻扎在山西的时候,强奸妇女、虐杀儿童,简直是扫荡全城。” 为了保卫祖国,他随部队驻扎在黄河西面的一个隐蔽小镇,随时准备与对岸的日本鬼子开战。他说,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场仗就是1944年跟日本人打的那场仗,那场战争一打就是半年,战场上横尸遍野,空气中都弥漫着血腥的味道,看得人惊心动魄,胆战心惊。“每天睡觉士兵们都睡在草丛里,不敢睡屋里,怕仗临时打起来,来不及反应。”赵仁宽回忆说,虽然有巡逻的士兵,但为了保持警惕,即使大家睡着了也是绷起精神,抱着机枪。打仗期间,粮食紧缺也是一个问题,好多时候士兵们都是吃不上饭,饿着肚子上战场的,不过也有很多老百姓于心不忍,偷偷地给我们送粮食过来。
战斗打响,子弹乱飞,这些不长眼睛的家伙,随时都会断送一个人的性命。“就是因为战争,我的眼睛差点就看不见了。当时一颗子弹飞过来从耳边擦过,另一颗子弹又飞过来,从眼睛边擦过,结果眼睛当时就受伤了。再加上战争产生的灰尘、泥土,导致眼睛出现严重问题,实在没有办法,就去了延安治疗。”赵仁宽说,战争总是这么残酷,子弹刀枪是不长眼睛的,虽然身上没受什么打伤,但这一次伤害,就已经足够让他铭记一辈子了。(记者 唐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