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本帖最后由 飞哥神侃 于 2009-2-26 16:36 编辑 6 H4 v9 S% S" @3 W+ ^5 ~4 }$ {
$ w% G: T0 c, ?: O$ B6 d; |, n: G戏说斗城老地名 之 “高升街”
( ]+ w& ]2 p3 U) o: w: q! R7 a- l( M
4 g. n. o. `9 B0 t* j' \% q8 B' \" @: V# B* r
偶从高升街经过,心中总是不免涌起一股暖流,心灵深处的某个角落也为之一动,记忆如一只尘封已久的宝盒被轻轻启开。曾在高升街小学度过的那六年美好时光又浮现在眼前。- Q6 B2 j: |& t3 w8 E8 _0 \
- n. S% A- _4 E5 i* ?5 z+ p
7 N5 z% U" V* n/ c# a 几十年前的高升街是遂宁城内一条微不足道的支路小街,遂宁人将此类小街称之为“背街”,取“偏僻背静”之意。: {( K" X0 `# g& l" ?. C
) S* l( ~ W) v N! V
2 g( v- I! b( c* n) n' ^: k5 L$ r
当年的高升街除粮站的两层小楼外,余下皆为典型的川东民居,黑瓦逗房,木门斑驳。+ a" \1 m5 t* d# @
4 G) `, n( R4 P3 x
. L* m) R/ K* {# t* Z# d 街上没有什么商户,唯有几家针对小学校应运而生的小店,其实大多连小店也算不上,居民仅是在自家门前摆上一块木板或是竹筛,上面放上一些文具和小零食。零食没有什么精美的包装,多为自制,如什么“绞绞糖”、“糖饼饼”、“丝丝糖”。最神奇的就是丝丝糖了,一块软怡糖在小贩的一拉几扯下瞬间变为细可穿针的糖丝,看着小贩双手不停翻飞,我们也在一旁不停的咽着口水。
* R' j8 j; ~1 x% ]7 K* c/ E8 t8 W
& ^* D/ K3 n5 O1 Y5 Q0 `8 O; V# P6 l/ P8 e3 m
还记得住在街口的那位太婆,她老人家制作的红苕干,至今仍让我魂牵梦绕。太婆先将红苕在竹屉里蒸熟,然后细心的切成小粒自然晾干,待干透后在铁锅里用椒盐炒上一遍,最后用报纸包成圆锥形的小包,花一毛钱来上一包,抠出一粒扔进嘴里,嘎嘣脆响,满口生香。身旁的小孩顿生羡煞之情,忍不住会来讨要:“给我吃颗嘛,二回我给你吃”。
4 y$ c$ c- ]/ u6 P3 e
$ r9 q& c* {, j0 k( ~8 m& M* H2 g3 A; ` n p
学校正对面的那家小店,店主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婶,大家都叫她“唐孃”,“唐孃”拌的凉拌藕片麻辣鲜香。放学后直奔小店,叫上一盘坐在小板凳上吃得是满头大汗,一脸通红。如钱充裕时再喝上一杯用Se素兑得花花绿绿的糖凉水,其畅意满足之情,溢于颜表。我想生于那个年代的很多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大多都是停留在食物上面的。
) p V$ K, l( W1 u7 [. \2 ]- ^; G+ { q. @
+ L6 ^: `! ^9 ]2 Q 小街尽头的高升街小学很值得浓墨重彩一番。因为她不仅是我的母校,而且前身还是古时遂宁的“贡院”,“贡院”又称考试院,就是当时秀才们考取功名的地方,高升街的得名也是取的步步高升之意。能在这里求学,我引以为傲。- x& \0 t j+ W" r' I
8 r7 Q/ y3 b- f' d- d8 t% E
* @2 Z! P& p: t4 g
“贡院”建于何时已不得而知,即使改为小学也有些年头了。我的父亲也曾在此就读,那时称为高小,五年制。巧的是我的班主任梁老师也曾经教过我的父亲,当梁老师知晓我和父亲的关系后,老师和蔼的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娃娃点都没有你爸爸那会听话。”我低下头一脸的坏笑。时隔多年,不知梁老师她老人家是否安好。
, E$ {' E( G6 Z( u/ i# y! R! ?. _; [3 g; x S) A3 D$ J5 G
* X' q3 }: p) J. `2 Q0 V# ^9 }$ o2 i 时常在一个个炎热的午后,同学们聚集在校门口等待着开门。那时小学还是沿用的“考试院”旧时的古建筑,仅是改变了一下功能而已,大殿成了礼堂,厢房就是教室。校门也是古物,典型的山门建筑,木质结构,貌似牌坊,上盖青瓦,檐口层层叠叠,气势磅礴。门分三道,中为大门,两侧为副门,很有官家风范。/ P3 u) k7 y9 @: V
# K# g, E1 z( c/ y. b' K3 c
/ E0 O6 o' i2 `: g4 j* ^
孩提时的我,精力旺盛。天气再热,日头再毒也不肯在家安分的睡会午觉,早早的和同学们聚在校门口焦急的等待着大门开启的那个瞬间。时光仿佛倒流回百年前的某个凌晨,考生们身穿长衫,手提装有文房四宝的竹蓝,静静的立在门前等待,默颂着四诗五经,孔子论语。心里想来定是坎坷不安,十年寒窗苦读功否尽在此间。百年后的我和那些同样不怕热的同学们,在校门口的心情也是坎坷的,因为担心是否能进去抢到一张球桌打乒乓。
, d- S( g! H, X+ B4 U. q' N
0 f8 \, S; t4 P/ V! ]+ C/ ~) K" t8 ~( G1 F+ J
进入校门,便是一个成四合院建筑的小院,旧时称为“前院”。一道葡萄架搭成的绿荫走廊鱼贯其中,满目清爽,顿生凉意。也许是葡萄架太高仰或是葡萄太酸的缘故,在我的记忆中没有找到偷吃葡萄的印象。绿廊的两边各是一个小花园,按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左边小花园栽种的是菊花,右边小花园栽种的也是菊花。花园里夹杂着一种叫“牛耳朵大黄”的中草药,犹似“百草园”的味道,尽显书香幽静之韵。也许当时的秀才考生们经过此处时,紧张之情会得到一丝舒缓。+ B% H& R# @3 O5 I W
# ]+ ^1 ^" e/ U/ T9 x" v
# R M3 J+ U; u1 A x
小院之后是大院,深宅重门,官宦之气尽然。正面为大殿,中间是一个空旷的小广场。两侧为厢房,每间面积不大,这也许是以前秀才们的考场,改为小学后分为教室。教室青砖黑瓦,木门木窗,古风犹存,如私孰一般。
/ b/ Y+ e9 J; u
0 `- p# X: S5 k% q2 {8 F; |
: c; f0 F' m) S7 T1 U ] 这样宁静安详的学习环境,我当时却未曾好好珍惜。因为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当同学们在叽里哇啦的背着乘法口诀的时候,我却在畅意的听着窗外的鸟叫,浮想联翩。休闲之余等待的是放学留堂,数学老师是位执着的人,背不会口诀她是不会放你走的。望着窗外夜Se渐浓,古屋老房独有的阴森之气自来,美丽的小鸟也换成父亲那把鸡毛掸子在眼前晃动。, n6 ^1 c& _- ^0 [ S H
7 U) f5 O5 q7 M7 b! a4 x0 V; B9 F
" N$ c! h0 n$ G w+ m1 Z- W4 r 广场前的大殿气势雄伟,殿外屹立着一对华表似的石碑,石碑高约8米,古朴沧桑。小时候不学无术也没有去注意上面写的什么,现在想来有点遗憾。大殿被小学征用后,拆去了其他设施,唯留下了数根大木圆柱,显得非常宽敞。若逢下雨时,同学们便在里面上体育课,可同时容纳几个班的学生展开活动。大殿还是礼堂,常常在里开会和文艺表演。记得那是一个“六一儿童节”,台上一位雷姓同学被一首“小草”唱得是热泪满眶,哭天抹地,撕心裂肺。座在台下的我作为一名文艺落后分子百思不得其解:“至于吗?不就是唱首歌嘛!”9 s% _4 e) Q5 w' l& q* n( W
# E9 i, p- I, { Y6 k& X
2 {* O' |; o6 B( ?4 i8 b
在大殿后面又是一片小院,真是曲径通幽,别有一番洞天。在旧时应该是工作人员或考官的休息之处,称为“后堂”。因为后来改为老师的宿舍,所以这个地方我一般不太涉足。" }! b. [) J, _2 S, `6 z+ N
2 k* L, W& k+ O2 ~- V5 [; W z
; o) c2 i8 k1 g l4 S* o 现在的高升街小学已被改建的面目全非,可惜了那一片雄伟的古建筑。" c7 N7 G' Q' O$ E: `- n$ s; C9 s6 E" e* l
7 K* l. _ p" B* I. f4 J0 e
2 z0 g9 w& }1 T4 T 在小学的旁边就是老斗城“九宫十八庙”之中的“药王庙”。后来改建成老中区粮站,我读书那会已看不到“药王庙”的半点影像,只有一栋小楼和两排粮仓。
/ S$ ~- A, j% s9 a: p9 z4 [1 b$ m+ }% ^: ^5 X3 G) w6 p! u. Z
! C* T( L1 Q$ R; U 那个时候的粮站在人们心中举足轻重,家家都发有“购粮证”用粮票到粮站买粮买油。人人都有定量,大人多少斤,小孩多少斤。如果没有“购粮证”就只有去买黑市粮,价格要高出粮站很多。因为这点所以就聚集了很多“黄牛”在周边倒卖粮票。感谢政府感谢党,我们小学生每学期都要补助几十斤粮票,这一点家里至今也不知晓。每当发了粮票后,我就悄悄的卖给那些倒票的大爷大妈,还记得那时粮票分细粮和粗粮,细粮卖六角一斤,粗粮卖三角。交易之前搞懂行情那是很有必要的,然后再蹲在街边和那些大爷大妈讨价还价。
* X$ s% i3 C* X- M1 a3 e4 i
6 m+ h' r6 w4 \. g4 K2 b8 w 晃眼间,我也到了儿立之年。高升街小学的木质大门也换成了电动钢门一关一合。偶尔经过不由侧目,很想进去访古问今,但看见保安同志那严肃的眼神,也懒得多费口舌,就此作罢。
: l# G5 b( e( d6 {$ V" q: c(仅作娱乐,不作参考,如作参考,谨防误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