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谁都离不开医院。享受着现代发达医学技术、先进医疗条件的遂宁人,有谁还知道百年前的遂宁祖辈是如何就医的?在那个战乱频繁、生活窘迫的年代,人们又是如何与疾病抗争的?《巴蜀周末》记者寻访久居遂宁的耄耋老人,翻寻各处的历史资料,探寻着已被遗忘的当年百姓看病就医的那些事儿。 民国时期博济医院全貌 最穷的人才去看西医 博济医院治疗现场
穷人进不起医院 接受《巴蜀周末》记者采访的鄢成鹏老人,第一句话就是:“那和现在是天壤之别!”
85岁的鄢成鹏从小就租住在遂宁油房街一间低矮狭窄的老房子里。当时,在这一片居住的几乎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平民。在他的记忆中,周围的人是绝对进不起医院的,住院更是想都不能想的事。“但凡有个头痛脑热的,人们为了省一点脉理钱,往往自己在街上买一些草药或找药店抓药,自己回家用砂罐熬。”
鄢成鹏的父亲因为抽叶子烟常年咳嗽,常去兴隆街找一个姓何的中医先生看病。偶有家里有患重病的人,也会请中医先生到家里看病,但得为此付出更多的诊费。
“那个时候街上有很多进城买草药的农民,因为买草药方便便宜。”鄢成鹏老人回忆说,“当时遂宁城里已经有了医院,但穷人连吃饭的钱都困难,去医院看病只能是有钱人家的事。”
名医荟萃名震京华 解放前,遂宁的名医不少,有些还名震京华。
据《遂宁县志》记载,解放前遂宁县城里“王、徐、补、钱”四姓名医誉冠斗城。王治堂、王南谷父子长于儿科,徐立三长于温病,补晓岚长于杂症,钱姓长于妇科。蓬溪县名医陈寿安以中医内科、外科、正骨术名噪蜀中,还曾奉召入京给清光绪帝治疗疮疾,后留太医院供职,并多次入宫为慈禧切脉。辞官回乡后,他开馆行医,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他撰有《本草药生》《灵鸭经方》10余卷传世。射洪县世医陈克斋擅长治伤寒,用药简而不繁,人称“陈八味”。其也曾奉召入京给清帝治病,名震京华,著有《伤寒如镜论》传世。
农村群众看病难 出生在安居区马鞍山的刘图恥老人,年幼时在骑龙山读书。一次吃了没有煮熟的豌豆稀饭引发肠梗阻,高烧不退无法排便。因为骑龙山没有郎中,家里人都束手无策,甚至开始准备烂草席。幸运的是,后来听人说了一个偏方这才死里逃生。
其实,在离家不远的马鞍山就有一位中医先生,但由于交通不便,骑龙山到马鞍山要走上好半天。老人告诉《巴蜀周末》记者,如果是家里的老人生病了,还可能会想办法请先生来诊治,但像他这样几岁的孩子在家里的受重视程度要小得多。当时每次看完病就会送给郎中一两个鸡蛋作为谢礼,因此当地流传着“一个鸡蛋摸个脉,(治)好(治)不好医生才晓得”的俗语。
据了解,民国时期遂宁市境内仅有4所县医院——遂宁县博济医院、遂宁县卫生院、蓬溪县卫生院、射洪县卫生院。医院的规模非常小,设施设备也极简陋。个体行医者多分布于城市、乡镇设铺坐堂,乡间以游医居多。
疫病肆虐频夺人命 据《遂宁市卫生志》记载:1917年,霍乱流行,遂宁县拦江镇凉风垭口4小时死亡24人;1919年,霍乱流行,遂宁县南坝一带死亡400多人;1920年,驻射洪县太和镇、柳树镇的滇军官兵多染瘟疫,死者甚众,蓬溪县蓬莱镇因霍乱流行死亡300余人;1931年,遂宁县城伤寒流行,每日死亡人数甚多,掩埋难于应付……民国24年(1935),政府虽曾规定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但因没有专门的防疫机构,传染病报告数字与实际情况差距甚远。
据《巴蜀周末》记者了解,民国时期遂宁市境内霍乱、天花、伤寒、麻疹等疫病流行猖獗。1917—1919年间,遂宁县霍乱流行,外出的商贩、挑夫均会在腰间挂上腰牌,写上姓名、住址,如遇不测便于通知其家人。1921—1949年的29年中,射洪县流行霍乱、疟疾、伤寒、痢疾、回归热等多达61次。
疫病的流行与当时的生活条件及医疗卫生条件息息相关。1916年,四川省长供述内务厅曾对西川、建昌、永宁、嘉陵、东川5道146个县有招贴和无招贴的中医人员进行统计,其中遂宁、蓬溪、射洪仅有868人。而1946年,四川卫生处调查全省中医人数,遂宁县仅有中医42人,中药铺27个,药摊11个。
医疗力量的薄弱与“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经济状况,使当时遂宁人的人均寿命仅为35岁。
生孩子似过鬼门关 解放前,遂宁、射洪、蓬溪妇女生孩子,大多由家人或者“接生婆”凭经验接生。无接生技术,无专用器械,也无消毒措施,致使产妇常发生吊产、难产,造成会阴损伤、产后大出血、产褥热等病症,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率、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据《蓬溪县志》记载,婴儿死亡率在20%以上。
1914年,虽然西医新法接生传入遂宁,但是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真正到医院生产的产妇其实并不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只有穷人才看西医 1914年,英国传教士陶威廉在英国基督教公谊会的支持下,在遂宁建立了首个西医医院——博济医院(遂宁市中心医院前身)。医院最初设床位20张,男病房14张,女病房6张。门诊实行男女分诊,设男诊断室、女诊断室。
医院开业初,可施行脓肿引流、截肢、接生等手术,对贫困患者实行免费诊疗或减免费用。由于当时遂宁常发生反基督教事件,加之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民众对西医持怀疑态度。医院开业前四个月,收治住院患者仅8人,只有特别穷的人才会选择西医。陶威廉不得不外出走访、宣传,以获得民众对西医的认可。
多年后,虽然就诊患者有所增加,但一般群众仍然习惯看中医吃中药,西医的医疗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