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981|回复: 2

[遂宁杂谈] 遂宁历史文化知识第二讲:巴蜀文明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 00: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遂宁历史文化知识十二讲

  岁月的回声

  第二讲:巴蜀文明考

  巴蜀文明

  之巴文化

  遂宁地处涪江流域中游,四川盆地腹心,西接成都,南邻重庆,秦时先后被巴人与蜀人左侵右占。可以说,巴人与蜀人的文化对古遂宁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

  这里先说说巴人及其巴文化。

  巴人是四川最早、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他们的远祖是兴起于西北高原黄帝部落的一支,且与黄帝同为姬姓。《华阳国志》记载,以及宣汉普光镇罗家坝遗址发掘出土文物的文物考证,巴族人最早繁衍生息的领土国疆,便是今天属于达州市的宣汉县。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辞源》上说,巴文化的形成大约在商周之际。它的文化内涵,在不同历史阶段虽然有些差异,比如说较早时期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原、蜀地、楚以及西南夷少数民族的某些文化因素,但从巴人所据的地理环境和近年先后出土的文物器具来看,它最突出也是最基本的特点,是一种典型的水居渔猎文化。

  白居易曾有诗记:“山上巴子城,山下巴江水。”古文献《山海经》记述,巴地多为丘陵山区,长江流经此地又形成许多高山峡谷,山高水急,常见激流。这里峡土瘠薄,有的只是荒莽的大巴山,延绵的大秦岭,巴人的生存条件极为艰苦。他们身穿兽皮,打着赤足每天奔跑于山岭涧流,靠着勇敢与机智,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过日子,因此练就了敏捷轻灵的身手,并以善于猎射与善渔著称于世,并且作战英勇凶猛而顽强,被称为“神兵”。

  巴人崇尚勇武,性格明快而豪放,能歌善舞,习惯以歌舞表达劳动的丰收和情感的喜乐,甚至以歌舞助威。据典籍的记载,中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便产生于巴地。比如说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的“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一种战舞,谓之“前歌后舞”: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起,有着强烈的“退若激,进若飞。五声协,八音谐”艺术效果,惊心动魄。现今川东巴人仍有沿袭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遂宁等地的花鼓调、莲花落、川江号子、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等,也是巴渝舞的流变而成。

  巴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渔猎所得是巴人的主要食物,也是巴人经济的主要来源及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因此,四川大学考古系教授张勋燎经过近20年的潜心研究,得出结论:鱼凫是巴人的一支。只是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在巴、蜀、郪三国并存的过程中,巴文化与蜀文化渐渐相融,巴人受到蜀人农业生产的影响,巴人的水居渔猎文化便逐渐加入了农耕文明这一内容。

  巴蜀文明

  之蜀文化

  在古代,四川盆地西部即岷山、邛崃山之地的居民被称之为“蜀”,后称“蜀人”。他们原居陕南汉中盆地及岷江上游,但与夏商多有交往,并随着周武王伐纣,后来被赐封地于蜀,辖区即如今的成都平原与岷江流域。

  在那种以畜牧业为经济的时代,较之高山峻岭而言,平原就是人类的乐园,所以,岷江上游地区那丘低谷浅的大草原,便是当时蜀人王国的经济中心。春秋时代,蜀人始建开明王国,移治如今的成都,并大力发展以农业、纺织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农耕文化。

  唐末五代道教人士杜光庭在其《仙传拾遗》中说:“蚕丛氏自立王蜀,教民蚕桑,作金蚕数千头。每岁之首,出金头蚕,以给民一蚕,民所养之蚕必繁孳。罢,即归蚕于王。巡境内,所止之处,民则成市。蜀人因其遗事,年年春置蚕市也。”由于地理条件优厚,成都平原、岷江流域人口众多,民族各异,有汉、藏、羌等十余个民族,各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穿着打扮,以及独特的节庆、歌会不尽相同。

  关于古蜀人的先王蚕丛,自古有种种说法,但他教民养蚕,以至蜀地织锦事业发展时代很早,蜀人很早就穿上了细苎麻布衣或丝衣却是不假。现代著名藏学家、民族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教授认为,古蜀先王蚕丛来自中原地区或者江浙地区的某个部落,那个部落善于养蚕缫丝。这在1973年至1977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先夏文化遗址(公元前5000年)出土纺织工具,以及骨器上的蚕纹雕刻图案上得到充分的证明。

  据《尚书·牧誓》一书中有证据确凿的记载,蜀人善于经商。他们将海贝作为法定货币进行买卖,而且还把海贝作为财富的象征,或收藏或陪葬。这说明蜀人很早就和中原地区有所交往和文化交流,并参加过中原地区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

  蜀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源于本土文化和四川盆地周边的外来文化,即以成都平原、岷江流域为中心的、独具特Se的一种区域文化,它本身就具备了汇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古蜀不仅有以大禹治水、李冰治水著称的农耕文明,还有在早时期就开始发育的工业和商业,形成了蜀文化的内陆农业文化本质;继而,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开采地、世界雕板印刷术、世界纸币和世界盖碗茶文化的起源地,使古蜀国牢牢占据了中国最早城市文明地区重要的一席之地。

  “四塞之国”是古代用来形容四川盆地的。顾名思义,交通甚为困难,以至李白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浩叹。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说蜀王克服了狭隘的封闭性,派遣五位壮士开辟通道(史称五丁开山),发明和创造了高超的栈道技术,打通一条盆地与外界的坦途,为四川迎来秦惠文王所送的金牛和五个美女,生动地体现了上古时代巴蜀人与先秦人进行文化交流的故事。

  司马迁认为巴蜀“四塞之国”的封闭性是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来达到开放的,这话有着很精到的史家眼光。由此,到了春秋时期,蜀地已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富饶之乡,秦末汉初,涪江流域所在的郪江以及遂宁地区,经济和文化都已经相当繁荣。这在徐中舒氏《论巴蜀文化》一书可找到足够的论据。

  巴蜀文明

  之相互影响

  《华阳国志·巴志》上记载的巴人颇有意思:“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而其失在于重迟鲁钝,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巴人在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为求生存和繁衍,在与天地自然的斗争中,养成了顽强、劲勇、率直的天性,但又有粗鄙流愚之嫌;而地处沃野千里的蜀地之民,因有相对便利和舒适的生存条件,经济文化相对较发达,此地之人相对进化得更聪睿、智慧而善辩,却又附带着慢性子的惰性,生活节奏普遍较别处慢半个拍。对于蜀人的评价,《蜀志》一书形容得最为精彩:“君子精敏,小人鬼黠。”

  而任何一种文化,在其发展和完善进程中,必然受周边文化的影响,产生或大或小的碰撞和融合。巴文化和蜀文化原本来自于不同的族源,两种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方式截然不同。但随着巴人与蜀人先后流入四川盆地,这两种文化在自然规律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辐射力同样渗透了古代遂宁所在的涪江流域。

  巴、蜀文化各自的来源不同,文化内涵不同。巴、蜀两国疆域相邻、犬牙交错,虽然有势所必然的相互影响,但也各自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特点。湖北境内的早期巴文化遗址中,曾发现有类似小平底罐等早期蜀文化器物的组合显示,早期蜀文化曾经沿江而下,强烈地影响了早期的巴文化。只是在东周以后,受到强大的楚国节节逼退,巴人不得不逐渐向西迁徙到四川盆地东部的丘陵地区。然而巴的开明氏打败了蜀王,成为了蜀国的新统治者,原属蜀国统治的部族即归于巴人的统治下。巴文化和蜀文化应该是这个时期开始共处并存,或者说是互为影响、交叉而行的。

  从文化的考古角度来述说,目前国内已经发现的各种遗址里出土大量玉石器、陶器、青铜器和金银器物,为巴蜀文化的解读提供了诸多条件。在史籍中有记载的乐器,如錞于、钲、钟等,在巴蜀两地都有大量相同的出土,巴蜀两地文化很早就相融合,由此可窥其端倪。

  巴蜀文明

  之巴蜀文化

  遂宁地处四川盆地中部,重庆和成都之间,也即巴文化与蜀文化交汇处,两种不同的气质,不同的发展历程,使巴文化与蜀文化相互作用,最终,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文化,那就是巴蜀文化。

  巴人极其好战而善斗,蜀人平和却长于心计。融合了巴人的勇猛与精进、蜀人的精敏与智慧,在农业上,遂宁大力发展棉花、甘蔗、桑树等种植,并广种豆、麦;在工业上发展以“环庐树桑”为主的纺织业,决定了巴蜀文化在遂宁地区的内陆农耕文明本质。

  据《山海经·海内南经》上记载:“夏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意思是巴人最早的生产应是盐的开采与贩运。巴蜀文化融合之后,遂宁地区很快就兴起了制盐业与制糖业,继而酿酒业,为遂宁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手工业来说,最早的制陶、制漆、金属冶铸、编织等技术,就是巴人所带来的,也很快应用在遂宁,到了唐代时期,遂宁地区的城镇社会已初成规模,蜀人的精敏与智慧开始引导主流,教育业率先兴起,为以后遂宁赢得“文贤之邦”的美誉打下了坚实基础。

  涪江从西北向东南斜贯遂宁全境,沿江两岸分布着数以千计的东汉崖墓,其中以船山东汉墓群最具代表性。船山崖墓群数量在百座以上,墓室一般以一主室,三至四耳室为常见;墓内有壁龛,墓壁上的浮雕图案,顶上有房屋梁架、斗拱、藻井图案及附属生活设施,诸如厨房锅灶、杯盘碗盏、钱罐谷仓,以及各种陶制殉葬俑,一应俱全。

  丧葬习俗可以还原那一时期的社会面貌,从这些崖墓出土的随葬品中还原的古代遂宁,就是一个和平富足的经济社会。而这些,就是巴蜀文化融合之后的延伸文明,巴蜀文化日趋成熟的文明之果。

  儒家重要经典之作《左传》,及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巨著《史记》,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问题:巴蜀之地竟然是华夏文明之根源。巴蜀文化就是巴文化和蜀文化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它与华夏文明是一脉相承的。

  华夏文明的主要特征是独特的道德礼仪,而巴蜀文化交融之地遂宁民间的冠、婚、丧、祭各种礼仪,至今仍然保持着别具一格的传统。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00: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0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