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精华知识好评率:76%
j6 B, I0 v& Y; w8 ^+ u问问推荐的网友答案 2 J/ {' O) k, d% K: y! ^
, z) ]7 U0 n6 T$ D: m E3 n# }1 _
名将一逃三千里——历史上最会逃跑的将军。一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耻,是华夏民族最大的耻辱之一。论起靖康之耻的原因,一般都归咎于当时主张和议的大臣,而为当时主张与金人战斗的大臣如李纲等人的谋略未能得以实施而扼腕叹息。
5 F w" X- O# }' C* t4 x# R1 x / |2 @, e# W5 {- o, i
公元1126年正月刚刚开始,金国的军队就渡过无人防守的黄河,直逼大宋都城汴京。 刚刚登基的青年皇帝赵桓和一班文武大臣吓得要命,收拾行旅,准备步已经仓皇逃跑的太上皇赵佶的后尘,逃往外地。时任兵部侍郎的李纲闻信,拼死阻止了这次逃跑行动,并要求宰相担当起领导全国人民抵抗外敌的重任。% \6 c \' n2 q! Z6 V
. g- Z) {* Y: A4 R! @& y, o5 q 书生李纲临危受命,筹划部署,调兵遣将,打退了金兵的几次猖狂进攻,使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金人见破城无望,宋军勤王之师逐渐前来,于是派出使者前来议和,并狮子大开口,提出要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并割让河北、山西等地,才肯退军。懦弱的赵桓及投降派大臣只要金人肯退军,保住自己的暂时安宁和权位,竟然答应了这蛮横的无理条件。
. B: v$ W6 R' \0 {# d; Z( | 9 Z# j2 T& b i7 B$ V Z1 C( |
正当投降政府下令收刮民财,准备满足金人之时,各地勤王大军陆续汇集京师,其中尤以种师道和姚平仲率领的久经战阵的西北秦凤之师最为著名,最振奋人心。 ; p. T5 @: \: i& v( p* m& Y U. k( _
0 T% F( y, _: Y; J% D: m% |8 M: |
种师道和姚平仲都出身于西北军门世家。种师道的父辈种古、种谔和种谊在西北与西夏人的长期战争中,战功累累,关中号为“三种”,声名满天下。种师道自己也屡经战阵,功绩不凡。姚平仲的祖父辈姚兕、姚麟和“三种”同辈同名,关中称为“二姚”,同样是令西夏人胆寒的名将。姚平仲十几岁就从军作战,骁勇善战,年方30余岁,已有不小名声。 ) z; U/ d, r- a, l/ r6 P& t
9 l5 B* A5 L. N3 ? 这时的种师道已经年近70,本来已经退休在家,是中央政府在金人的进攻下,紧急招用他,授以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等官职,令他火速前来勤王的。种师道临危受命,一边赶紧令他还在统兵的弟弟种师中马上带兵赶来,一边自己带了不多的兵马匆匆动身。路过时任武安军承宣使的姚平仲的防地,就带上姚平仲及其七千兵马,火速赶往京师。于1126年元月20日Jin - 京。
5 U0 z- C% _( W/ v& l$ t: k * Q) i* ]# Y0 r/ a; I' V5 Q
赵桓听说种师道和姚平仲赶到,大喜过望,立即招见,并请教军事见解。种师道说:金军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我们只要坚守营垒和京城,遏制金军攻势。少则半月,多不过一月,勤王之师大集,特别是西北姚古(姚平仲之养父)和种师中率领的精锐之也将赶到。而那时金人粮草肯定将尽。若金人退兵,我军可尾袭;金人若不退,我军数倍于敌,也可一鼓而歼之了。
; _ A7 C) }2 G8 E' X( a+ l5 K 3 ~" i+ \% o8 e4 J' s# I8 n
首先心理不平衡的是李纲。李纲先前已经被任命为前敌司令了,而且为安排部署各地前来的军队,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并且按他的意思紧急招来了老将种师道。李纲的本意,自己毕竟不大懂军事,种师道可作为自己的高参,为自己出出主意。" Q* m2 k7 c# |0 V& ~8 D' l
& D8 z9 g/ t- {8 P
谁知李纲自己几天功夫从一个从四品的太常寺少卿跃进到正二品的尚书右丞,已经引得许多人眼睛血红了,加上他力阻投降派的逃跑,又得罪了不少人。许多人都想看他领兵打仗的笑话,怎肯让他如愿。再说假如这次他领导战争打胜了,肯定要当宰相,今后又必然追究企图逃跑的责任,咱们这些人还不全发配到天涯海角去啊!6 R" L% H( _$ C. j% ]" @$ h
5 x& B5 x! p5 { 如此一来,李纲的前敌总指挥基本成了一个空架子,充其量只能算个城防司令了。李纲心里当然不平衡。尽管他表面上没露什么,也还赞同种师道提出的军事计划,但看着这路也不大走得动的老将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声威还在自己之上,内心好不是滋味,同时也有点怀疑这老头“尚能饭否”?于是他有机会就有意无意地在年轻皇帝面前表示对种师道年纪的忧虑,同时竭力推荐年轻的姚平仲。 ' q! Q8 F8 v/ c' c0 @3 u
) b$ U( G" ]8 P; {5 W% r
赵桓在李纲的推荐下,单独招见了姚平仲几次。姚平仲趁这机会,竭力诉说敌人并不可怕,种师道年纪老了,计划太过保守。现在战士们都急于和敌人打仗,士气高昂得很,不愿意等那么长时间。气可鼓而不可泄啊!只要他姚平仲带本部人马,趁敌人在大军面前害怕之机,来一次深夜偷袭,定能大败敌人,早日将他们赶回家去。9 N: q, H9 R9 Q- M7 h
1 s6 p5 N$ ]7 N! p4 H 年轻的皇帝这时本来已经够激进了,由于种师道不赞成急于求成的行动,对他的几次催促都没有响应,他已经有点怀疑这老头是否浪得虚名在拖延时间了。他只想早日打个胜仗以鼓舞人心,此时加上姚将军的一鼓动,又加上李纲的全力赞同,立刻热血沸腾,连再等几天的耐心都没有了,马上拍板,要姚平仲大胆去干。并告诉他,只要打了胜仗回来,立刻升他为节度使! , M! ]% E* w/ W, O
8 ]" r7 A+ I8 h( [- _ S
总之,二月一日夜晚,当姚将军指挥自己的部队,悄悄逼近敌营,突然发起进攻时,就象小说上描写的那样,他发觉自己攻进的是一座仅有几个老弱病残的空营(说不定里面还有一个稻草扎的敌军主帅)!再攻,还是一座空营!正当他感到不妙时,突然,灯火齐明,敌人从四面包抄上来! ) K6 M. }6 z( M: j# Y
3 ?6 s0 u# q% B! r. i n" [- y3 N 首先是投降派的宰相大臣们纷纷闹到赵桓面前,说西北来的精锐之师全部被敌人消灭了,这下敌人趁机来攻,咱们连逃跑的时间都没有了,这就是要打不要和的下场啊。(不过损失千余人的事,竟被他们说成这样,投降派文臣真正罪孽深重啊。)
- E( V, ~& U3 r 0 O0 J5 _3 i2 E$ w
于是从投降派忽然转变为激进派的赵桓又忽然转回到投降派,下令:停止一切战争准备和战争行动,坚决议和。并且在前来责问为什么要来劫营的金人面前说:啊,啊,那全是李纲和姚平仲要打,我可不想打啊。现在姚平仲已经逃跑了,我把李纲撤职了吧,请你们多多包涵啊。 ( g+ f! _3 d8 e7 L$ }4 K" D: i/ A
. ]3 q |1 h7 S7 j) j; c 姚平仲就这样逃跑了。这一逃,使他从一个勇赴国难、奋勇请战的青年将军堕落成为客观上的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或许他自己并没认识到这一点的严重性,但一个身膺重任的大将,所谓的男子汉大丈夫,敢于勇挑重担,就应该敢于承担一切后果。跌倒算什么,爬起来再前进嘛。连后800多年的小子都知道: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爬起来,再前进,一个身经百战的大将竟连这点痛都承受不了?
1 Y: I- l0 P9 e0 z" z/ a0 E6 S+ | , X4 p) P, B; m: `# h! K
关于姚平仲的逃跑,当时是一个谜。《宋史钦宗本纪》写的是姚平仲“不克而奔”说“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李纲的《靖康传信录》写的是:“恐以违节制为种师道所诛,即遁去。”总之,姚平仲是逃跑了。如何逃?逃到何处?生死如何?一直无人知晓。据说后来的南宋朝廷还下过几次文,要寻找、招徕他,不知是因为他年纪还轻,打仗不错,想让他回来再打金人以立功赎罪呢,还是发的是全国影形图通缉令,想抓他回来治罪?总之一直没他的消息,似乎他已从人间蒸发了。 ' l' D0 w6 @* p
( r: d7 @! \1 y 从南宋孝宗乾道六年到淳熙五年(公元1170年-1178年)的八年间,著名诗人陆游在四川当官。但他当官的仕途并不顺当,一直处于闲散职位,最后干脆被罢去一切职务。利用这闲散时间,陆游遍访四川的名山大川。宋朝一向崇奉道教,陆游也难脱此道,在游访其间,他和各地的道教人士广有来往,但和他来往最密切的要数青城山的上官道人。
; P4 j+ R3 ]* D . E6 J0 F! Y5 [
这就是当年小有名气的姚平仲姚将军在那次小败后的人生轨迹——一个人,骑一匹骡子,一昼夜不吃不睡不休息,亡命奔逃750里,骡子都支撑不住了,才勉强吃睡一下。然后西入长安,徘徊华山脚下,考虑到此地离京师不够远,不够安全,于是再南下入蜀。入蜀后,不敢逗留在大都市附近,去了偏僻而幽静的青城山。不料青城山虽然号称“青城天下幽”,上清宫却是香火旺得很,人来人往,仍然不安全。于是又骑着那匹可怜而忠实的骡子,奔到大面山,再深入荒山腹地几百里,真正是人迹罕至,连采药者都到不了了,这才放心。于是放那骡子自去求生,而自己找了一个山洞,过起穴居生活。4 X7 J6 W* A; r e9 V! y m
! n4 x' V3 ~8 {
骑着一匹骡子,从河南开封到陕西西安、华山,再到四川灌县的青城山又到大面山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深处,逶迤几千里,沿途风景名胜,在在皆是,姚平仲似乎当了一回比李时珍、徐霞客还早的让当今人们羡慕不已的驴友。只是这段旅途并不美丽浪漫,而是充满了惊恐、沮丧、懊悔和失败逃亡的耻辱,并且永无回头之日。 - K& _$ K8 m Z k
% e! V- U. W3 H& j- D4 M7 y" n
五十年的穴居生活,使姚平仲从一个中青年迈入了老年。这期间,他不是得到了仙人指点就是象张无忌般意外获得了什么秘籍,总之他是以一个得道高人或至少是武林高手的面目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紫髯飘飘,在山巅、林木间奔走如飞(或许青城派始祖就是他老人家?)
' v9 S% p9 @2 X, C/ \
* n& Q9 f2 q' j; M. V 靖康初年,要说支撑国家的中流砥柱的人,大约只有李纲和种师道两人称得上(假如这两人当年能够同心合意,历史将会如何?),姚平仲以他的资历和地位,无论如何是排不上的。北宋的灭亡,可能有点天意,但主要是由于人事也。 7 f( W t9 ?* U
. F+ ?; m( C#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