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遂宁网论坛 首页 遂宁城市新报 查看内容

以遂宁知青为主体的平武背篼剧团

2013-11-9 09:29| 发布者: 遂宁城市新报| 查看: 1180| 评论: 0

摘要: 在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的四川平武县境内,一支文艺宣传队正在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的长征路上行进。他们走冰川,越栈桥,过溜索,每人身背一个竹背篼,走遍了县内所有的公社和绝大多数生产队,送戏上门,为广大工农兵 ...

在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的四川平武县境内,一支文艺宣传队正在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的长征路上行进。他们走冰川,越栈桥,过溜索,每人身背一个竹背篼,走遍了县内所有的公社和绝大多数生产队,送戏上门,为广大工农兵服务,成为了四川的乌兰牧骑,成为了全国学习的榜样。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背篼剧团,就是以遂宁上山知识青年为主体的文艺宣传队,他们是遂宁人民的好儿女,也是遂宁人的骄傲。这张老照片,就是在文革期间在藏区所照,图片中站立者就是遂宁新建街(现文成街)上山下乡知青姑娘张超。

四川省平武县文艺宣传队,是一支年轻的、革命化、战斗化的文艺队伍,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自一九七二年三月建队以来,他们一直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坐谈会上的讲话》为指针,怀着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的一颗红心,脚踏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道路,为群众送戏上门。 全体队员中没有一个人进过专门艺术学校,但是,经过在实践中刻苦学习,就都能很快上台演出,大多数人还学会了二至三种以上的乐器。

平武县是个多民族地区,有十七万藏、回、汉、氐等各族人民,分居在大山区,纵横四百余里。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正象俗话说的:“出门就爬坡,隔沟听得见,见面半天多。”过去剧团进山,很不容易,人多队伍大,生产队得安排劳力搭台子、背东西、搞接待,往往要耽误许多天生产。平武县宣传队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为贫下中农的利益着想,他们用山区使用非常方便的背篼,自己背着行李、道具、乐器,到处巡回演出。来不用接,去不要送,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40年过去了。这张照片成了遂宁人永久的记忆。

 

相关链接

什么叫背篼剧团?

他们身背背篼,翻山越岭,滑溜索,过栈道,把社会主义文艺传播到村村寨寨。六年来,他们步行了一万一千二百多华里,走遍了全县三十九个公社,二百五十八个大队,创作了戏剧、曲艺、歌舞等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一百零三个,为工农兵演出了一千零八十二场。他们被当地群众亲热地称为“我们的‘背篼剧团’”。

                                                                                                             (长巾)


鸡蛋

点赞

握手

雷人

路过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