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省保文物:近代石油钻井之父的卓筒小井
川中遂宁是观音菩萨三姊妹的诞生地。老人们常说:“菩萨经常显灵”。这里,风光旖旎,百姓勤劳。世世代代的孩子们一直传唱着一个童谣:“钻两口井、一个起灶、一个晒盐、盖一间屋、讨一个老婆、生一地娃娃。”田园诗般的生活,传唱的古代大英人钻井取盐、钻井利用油气做饭的画面。那么,那时的人们是怎样发现、利用油气和盐矿资源的呢?让我们进入时光的隧道去窥探其奥秘。
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镇以东一公里处,有一口盐井,名叫卓筒小井,它是北宋庆历(1041-1048)年间的一项伟大发明,堪称蜀中的一绝。备受盐业、钻井、文物各界专家学者的珍视。1991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凿井技术源远流长。史籍记载“黄帝穿井”,“伯益作井”,“舜穿井”。说明早在殷商以前,中原古代先民已知凿井而饮。井盐凿井技术源于古代水井。
“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它是一种用椎架子套铁质圜刃,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小口径盐井的钻井技术。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它的原理现在看来很简单也很原始,是利用古人舂米时的杠杆原理,通过人的足踏来带动一个钻头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
卓筒井充分利用了四川境内特有的楠竹(一种粗如碗口大小的竹类植物),将竹节淘空,形成一“筒”,筒筒相连,既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又方便淘取钻下的泥石。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达数十丈,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卓筒井工艺流程包括钻井(修治井)——汲卤——晒卤——滤卤——煎盐五步骤。
公元前255~251年,著名水利专家32在兴建都江堰工程中发现了盐卤,随即‘穿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井盐开发史的序幕。李冰开凿的广都盐井,是在当时打井取水的基础开凿的大口浅井,这种盐井因受技术的限制,不会很深,而且井径很大。大口浅井采卤技术一直持续了1200多年。
苏轼的《蜀盐说》记载了宋代卓筒井的制作工艺:“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
这种钻井技术的发明,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井盐生产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人类在开采盐卤的过程中,发现了深埋地下的油气资源,世界的能源革命由此而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卓筒小井现有9灶、41眼井,分布在卓筒井镇七个村落,现重点保护大顺灶。大顺灶有井三口、晒盐坝一处、晒盐(水)架一架、筒车一个、花车和羊角车若干、计量缸三个、大平坦盐锅两口、卤水储存桶四个、生产工具共计一百一十八件,灶房一处、盐工住房一处。
卓筒小井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唯一性,载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中国钻探技术史》,它是近代石油钻井之父。
卓筒井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卓筒井目前在遂宁市大英县境内还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圆6公里范围内,而当地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也是无价之宝。卓筒井井盐汲制技艺成为了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张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