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6482|回复: 4

[射洪杂谈] 射洪县太和镇:挥之不去的往事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4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射洪县太和镇:挥之不去的往事记忆
射洪1949年解放以前的县城不在太和镇,而在金华。太和镇在《光绪县志》中有记载,但只有其名而无任何详情。在这前的几部县志中,连它的名字也没有。这说明太和镇形成时间不长,只是后来发展比较快而已。记者根据唐益昌和段晋炤的回忆,讲述出太和镇这一段挥之不去的往事记忆。
  
千年前洪水改变了太和镇涪江河道
相传早期的太和坝,涪江过水河床在西边,从蟠龙寺经建设村(县委和印刷厂位置)流过,东边是一片沼泽地。南宋时期即公元1185年一次大洪水,使河床从西边移至东边,即今天的位置,新旧河床之间形成一个脊梁,名叫“梁子上”,即当今解放正街。后来,当河床稳定后渡口从古井移到大榆渡。在这之前,大榆渡口是不存在的。
  明朝时期,官方建了一条从万县起,经南充、蓬溪、射洪、三台、中江、金堂至成都的驿道,在射洪太和坝以西建了驿站(今射洪中学教师新村处),叫“广寒驿”,负责的过往官员和接待公文、信件的传递。后来绵阳至重庆的大路又经过该区域,此地即成为纵横两路交叉口,来往行人甚多,有人就靠近驿道修房开店,经营茶水、饮食之类,人称幺店子,这个幺店子逐步发展成街道,取名机房街。所以机房街是太和镇最早形成的街道。
  太和镇这个城市受益于涪江水系,这无疑是以码头为支点,那时四方货物都凭借着河水的运载进行流畅的交换,码头便是转运店或叫枢纽。码头首先是要吃喝不愁,东西充足,各地运来的物品会是价格很低的“源头货”,这一来,人都聚集到这儿来了,买卖店铺应运而生,供和需互动,买与卖便兴旺起来,从在岸边开幺店子发展到在岸上修建街道。那个年代货物、行李运送靠人力,先进工具唯有鸡公车,鸡公车既省力,又载得多,发展很快,码头一带成天车来车往,人们就叫码头为车渡口。随着岸上街道的延伸扩大,那条新出现的街就定名为“车路口”,“车路口”由此而得名。
  
清朝时太和镇成商贾云集地
清朝开国后,以免税来鼓励种植棉花,射洪水土气候都较适宜,棉花逐渐成为主要经济作物,纺织业也随之兴起,制盐业也逐渐兴旺,物品的运出量大大增加,外地的草纸、米、药材、烟叶等大量运进,太和镇便成为周边县的物资集散地。所以,乾隆年间,外地商人和当地有钱人纷纷在“梁子上”修造房屋。比如有位名叫陈元太的人,从湖北迁至铜梁。铜梁盛产草纸和文化用纸,他见有利可图,就贩运来射洪出售,先是雇人肩挑,后用大船运载,用赚得的钱在梁子上修了两间瓦房,开店经营。由于生意兴隆,吸引了同他到铜梁落户的杨觉先也来此修建店铺卖纸,铜梁县人牛自先也闻讯而来,三家各立牌号。由于民间求神祭祖、红白喜事等需求量随着人口的增加,吞吐量大增,生意十分眼红,因此有人设法与陈、杨、牛三家攀亲结友,打他们的旗号,开店经营,寻求发财之路。
打陈字号招牌的有天成公、谦益亨、集原生等八个店铺;打杨字号招牌的有新园、兴顺号、巨元长等四个店铺;打牛字号招牌的有信孚、安洪太、朱继生等7个店铺。各家自造大船,每只载重量达100吨左右,垄断各种纸的销售。三台、中江、绵阳、江油、盐亭、西充、南部、蓬溪都来这里购纸。梁子上由几家稀疏的店铺逐步发展为成型街道,外地商人为维护自身利益,纷纷组织同乡会,修建会馆,陕西会馆叫三元宫,湖北会馆叫靖天宫,广东会馆叫南华官,福建会馆叫天上宫,湖南会馆叫禹王宫。
哥老会促成修建九宫十八庙
这段时间,哥老会亦成立起来,仁字号会馆袍哥成立最早,堂口叫永和公;舵把子袍哥大爷杨青山倡导修了水府宫;地方知名人士刘荣章倡导修了三圣宫,由地方募化同火神会修了四圣宫。机房街原有药王庙,城内又修了城隍庙、川祖庙、雷祖庙,还有许多不成套的庙子和祠堂,所以,太和镇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原广寒驿改建为广寒书院(后为射洪中学)。嘉庆六年(1801年)开始修建造石城墙,同治初年重新修建。咸丰年间,有奉天教主蓝大顺起义,经过太和镇,中江县丞王镇堃带兵500来此镇守,后战死,为纪念他,当时的人们在机房街修了个王公祠(原教师进修校旧址)。
  上世纪初,太和镇又有较大发展。迎春门修了一条街,与竹筏街相望,大兴街从迎春门延至城隍庙,朝阳门修了一条街至木板桥,东门至南门修了一条顺城街,南门外修了一条街至保河桥,朝阳门外和东门外原河道上(即原公园河)建了两座木板桥,使东边街道与正街连通,融为一体。
  水上运输也日益兴旺,停泊船只少则三四百只,多则上千,为使停泊有序,按货物分为十大帮,即米帮、纸帮、水果生姜帮、揽载帮、杂货帮、盐帮、油帮、炭帮、锅碗帮、原木帮,从水府宫沙湾起依次而下,保证了物品进出装卸有条不紊。
  满清未年,保种手工业在太和镇蓬勃兴起,共有42类,833家,虽然都是单家独户生产,但门灯齐全,人民生产生活必须品本地都能生产加工,以纺织为重点的农副产品加工日益兴起。
  
太和跻身四川四大名镇
1928年在李家钰倡导下,开始改变旧城面貌,将原有1.5公尺的街心,扩为8公尺,拆掉低矮房檐的凉厅,改建成一楼一底的店铺,城市貌为之一新。1930年新建了公园(即原人民公园)。
  清朝末年,太和镇被列为四川四大镇之一,与中坝镇、赵镇、白沙镇一样,远近闻名。
  那么,为何取名“太和镇”呢?这个名字是在商贸日渐兴旺之时,本地商人和外地商人,以及地方上有名望之人共商定名的。根据这个区域河床不稳固,有30年河西40年河东之说,又因政治中心在偏北的金华,该地易攻难守,不能设置军事据点等弱点,而定名为“太和镇”。太,意思是顺利安宁,不受兵扰,不受洪灾;和,意思是万商云集,公平交易,和气行财。这就把人们的美好愿望都融合在镇名中了。
太和镇古城墙建筑于清代雍乾之间,现存石城墙于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修建。原射洪太和镇古城墙周长2.5公里,距涪江边250米,高出江面5—8米。周围开七门,城门上各有城楼,南门、西水门至今保存完好,迎春门、朝阳门、德胜门、大水西门、北门因城市建设均已拆除改建。古城墙具有防御、防洪两大功能,南端呈鱼尾形,可以减少洪水的冲击力。城墙实测高约4米,足可以抵挡一百年一遇的洪水。城墙采用质地较好的芦溪1砂岩石,城门拱形顶条石采用糯米汁石灰浆作沾合剂。体现了筑城匠人的高超工艺。现在,古城墙大部分已经不存在,只有小部分城墙改建为经营、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子昂城”。
1949年12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射洪。当时随刘邓大军南下而文革前担任了绵阳专员公署专员的段晋昭,代理了遂宁第一任县长,50年1月2日,遂宁地委选派段晋昭调任射洪县委书记兼县长,应各界人士要求,他决定将射洪县城由金华迁至太和镇。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4 19:43: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有意思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4 19:44: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不到射洪城以前是河床,机房街是驿站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4 19: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6 1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 了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