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355|回复: 3

[遂宁杂谈] 老照片:以遂宁知青为主体的平武背篼剧团,祖父辈有木有认识这个姑娘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7 0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遂宁新建街(现文成街)上山下乡知青姑娘张昭.jpg
老照片:以遂宁知青为主体的平武背篼剧团
    在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的四川平武县境内,一支文艺宣传队正在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的长征路上行进。他们走冰川,越栈桥,过溜索,每人身背一个竹背篼,走遍了县内所有的公社和绝大多数生产队,送戏上门,为广大工农兵服务,成为了四川的乌兰牧骑,成为了全国唯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背篼剧团,就是以遂宁上山知识青年为主体的文艺宣传队,他们是遂宁人民的好儿女,也是遂宁人的骄傲。这张老照片,就是在文革期间在藏区所照,图片中站立者就是遂宁新建街(现文成街)上山下乡知青姑娘张昭。
    四川省平武县文艺宣传队,是一支年轻的、革命化、战斗化的文艺队伍,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自一九七二年三月建队以来,他们一直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坐谈会上的讲话》为指针,怀着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的一颗红心,脚踏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道路,为群众送戏上门。他们身背背篼,翻山越岭,滑铁索,过栈道,把社会主义文艺传播到村村寨寨。六年来,他们步行了一万一千二百多华里,走遍了全县三十九个公社,二百五十八个大队,创作了戏剧、曲艺、歌午等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一百零三个,为工农兵演出了一千零八十二场。他们被当地群众亲热地称为“我们的‘背篼剧团’”。全体队员中没有一个人进过专门艺术学校,但是,经过在实践中刻苦学习,就都能很快上台演出,大多数人还学会了二至三种以上的乐器。
     平武县是个多民族地区,有十七万藏、回、汉、氏等各族人民,分居在崛山大山区,纵横四百余里。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正象俗话说的:“出门就爬坡,隔沟听得见,见面半天多。”过去剧团进山,很不容易,人多队伍大,生产队得安排劳力搭台子、背东西、搞接待,往往要耽误许多天生产。平武县宣传队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为贫下中农的利益着想,他们用山区使用非常方便的背篼,自己背着行李、道具、乐器,到处巡回演出。来不用接,去不要送,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40年过去了。这张照片成了遂宁人永久的记忆。(张帆)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7 10: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照片好有感觉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7 17: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8 19: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