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人物:唐德宗贞元元年(785),遂宁人张九宗在任遂州刺史时,见遂宁学宫废圯,致力恢复,亲自主讲,为兴建学校、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渊源:后世的遂宁县学,即九宗书院遗址。九宗书院历经沧桑变迁,最后落址在与梵云山相邻的书台山下。如今,梵云山上却不留书院一丝痕迹,但道圆大师建的“碧游寺”改名为“开善寺”,遂宁文革破“四旧”时方寂灭无声。
开善寺,在遂宁城西南,唐贞观九年(635年),遂宁张九宗的“九宗书院”曾经就有一段时间建在那里,最早名叫“九思山房”。
从市档案馆了解到,张九宗是遂宁人。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刺史乔琳建立学宫,九宗入学读书,成绩优异,深得乔琳赏识。贞元十一年(795)九宗中进士。出任戎州(今四川宜宾)刺史,注意民风,着重教化,治理有方,政绩显著。后历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等地)、华州(今陕西华县)、普州(今四川安岳)、遂州(今四川遂宁)、邛州(今四川邛崃)等五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后持节封侯,归典乡郡。在任遂州刺史时,见遂宁学宫废圯,于是致力恢复,亲自主讲,大力提倡教育,为兴建学校、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遂宁文风日盛,奠定文化发展的基础。《通志》赞他:“遂宁文学,自九宗倡焉。”后世的遂宁县学,即九宗书院遗址。
一日,广德寺主持圆觉大师来到九思山房,听见里面书声琅琅,见房外林荫浓郁,鸟语花香,分明是一片世外净地,便与九宗亲近起来,二人习气相投,志同道合,相互研究诗文,并将寺内香火功德在山房旁接庐建寺,名为“滴油寺”。那滴油寺说也奇怪,从岩壁缝穴中不断渗出香油,又从崖顶滴入寺庙缸中,终年不绝。圆觉大师除了用香油点佛灯外,其余都施舍给民间穷人。至此,滴油寺香火不断。
九宗书院历经沧桑变迁,最后落址在与梵云山相邻的书台山下,但天生丽质的梵云山一直翰墨留香,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乡试解元、后曾任兴平县令的章评,建“梵云山书院”并在此讲学。清一代名臣张鹏翮曾站在梵云山上迎风吟诵:“浪暖桃花照紫袍,春风两两送轻舟刀。酒醒画栋珠帘卷,月满清溪夜笛高。树尚栖鸾思往事,文余吐凤忆鸣皋。雨香云淡无寻处,林下琴书雅自操。”现在,梵云山上却不留书院一丝痕迹,但道圆大师建的“碧游寺”改名为“开善寺”,晨钟暮鼓、僧侣颂经,却延续至遂宁文革破“四旧”时方寂灭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