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889|回复: 0

献给70.80后的朋友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30 10: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把酒言醉 于 2010-7-30 10:32 编辑 * V3 R& ?6 A0 I- }

. \. ^, c, ]9 X9 c: o; b第三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 o1 h+ ~) H+ m' T8 W) K2 q
四大天王 刘文正 谭咏麟   20世纪70年代初,除了继承60年代已有的榜样之外,并没有增加多少新人物,而70年代末期是一个孕育着变化的时期,一些新的气象悄悄出现。一是整个社会萌生了对科学的崇敬。刚经过“文革”浩劫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都处于百业凋敝的可悲境地。   
- ^0 C$ a2 H' q0 _( s7 l从榜样到偶像   5 m  j9 @0 v8 `. Z" ~
20世纪70年代初,除了继承60年代已有的榜样之外,并没有增加多少新人物,而70年代末期是一个孕育着变化的时期,一些新的气象悄悄出现。一是整个社会萌生了对科学的崇敬。刚经过“文革”浩劫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都处于百业凋敝的可悲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陈景润就成为国人民族振兴愿望的一个投射对象。一篇《哥德巴赫猜想》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对于科学的无比热情。   * N) J6 n, Y, s9 @' M$ L
另一个新鲜的面孔就是来自宝岛台湾的邓丽君。她的歌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斥为“靡靡之音”,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年轻人对她的喜爱。她的歌曲因为对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赢得了青睐。她可能是大陆第一个完全来自民间的、非官方确立的娱乐偶像。   
! y( [- l2 F! I8 e' X! ]严格来讲,陈景润和邓丽君的影响都是起自70年代末,但却贯穿了整个80年代。   
8 V7 z2 t9 H& I( W% X" E上世纪80年代的偶像,可以清晰地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传统的社会道德楷模。他们当中有身残志坚的“中国保尔”张海迪,救火牺牲的少年英雄赖宁,还有为救掉进粪坑的大爷而牺牲的张华。这些偶像,以他们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继续成为大众景仰和学习的对象。   $ T; ~3 J$ y+ _# {( o" w
另一类偶像则是在各行各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人士。在体育界,中国女排以“五连冠”为中国人找回了自信和骄傲,成为万众仰慕的焦点;在文学界,顾城、北岛、舒婷等诗人成为无数文学青年心目中的英雄。同时,来自港台的金庸、三毛、琼瑶也在内地产生了一大批“迷”和跟随者。   
9 N! ~% Q2 R/ w! D+ O- B港台娱乐明星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内地,使人们形成了早期的明星崇拜:1983年香港无线的《射雕英雄传》让国人记住了那个惟妙惟肖的“俏黄蓉”——翁美玲;一部《上海滩》奠定了周润发的天王地位;日本的《血疑》带来了山口百惠……这个时期的歌星还有BEYOND、张雨生、费翔以及以一曲《我的中国心》传唱大江南北的张明敏。   
: u4 b0 l0 L7 g6 J与60年代人相比,70年代人的“偶像”概念更加宽泛:它超越了传统学习型偶像的范围,增加了爱慕型的偶像。   
" O* n) M7 K8 ?过去的英雄人物是生产型偶像,主要是内地明星;后来渐渐出现了消费型的偶像——娱乐明星,以港台明星为主。   9 c* O+ r$ R& Y: I* x4 F- f1 _
另外一个特征是,偶像的作用不再像昔日那样一呼百应,全民崇拜。从这一时期开始,偶像已经走向多元化。   
  E$ E! g- ?  O+ p7 _% ]谁是最可爱的人(1)   
: H7 B+ M0 K% ^7 m7 B2 J/ `雷锋(1940-1962)   
5 ?7 \7 k5 w" |! ~" X# o; m近半个世纪前牺牲的一个普通士兵,作为一种精神或信仰的代名词,影响了整个中国达几十年之久。   
! P7 V9 S, d3 n  g  Q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成为整整几代人的学习榜样。直到今天,每年的3月都是“学雷锋月”,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们会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以各种行动去追寻雷锋的足迹。   
( p+ L9 o* x7 g% c4 ^6 t+ R究竟什么是雷锋精神?在后来的雷锋教育中,雷锋精神已经被简化为一种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代表性符号,学习雷锋也就是意味着帮助他人,“做好事”。实际上,雷锋在当时的含义并不止这些,他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是一位把国家利益视为最高利益的人。“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公而忘私、艰苦朴素,这都是在当时最受称赞的道德品质。   . d/ X( ~" t1 K  T/ g  ^4 H0 A9 X
陈景润(1933-1996)   
* n% X. y" z6 a& E( J9 t5 M1978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同一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同时转载了《人民文学》上的报告文学——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文章使数亿普通百姓知道了“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也知道了陈景润是全世界离那颗明珠最近的人。   
8 K9 ?: _, [3 g3 t3 _这篇文章迅速唤起了中国人的科学意识,也使这一“猜想”成为当代中国最出名的一道数学题。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难题,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这一成果在国际上被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   5 R6 g2 p5 z6 t+ t. A- |, l: A
“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枯燥的术语随着陈景润的故事成为青年人精神的巅峰,陈景润成为七八十年代人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向科学进军”也成为那个时代最鼓舞人心的口号。它所造成的影响之一,是后来的许多孩子在被问到“长大后做什么时”都会铿锵有力地回答“当科学家”。   6 x0 n* N/ b8 E* n
邓丽君(1953-1995)   
: M- h$ c. |& z2 B- S8 z有一种说法是“凡有华人处,便有人能吟唱邓丽君的歌”。这或许是一种夸张,但邓丽君的《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恰似你的温柔》、《小城故事》等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却几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 _. s0 o- K, ^% N0 w( ?0 {' M" L9 B
在80年代初,邓丽君的歌曲是一种具有颠覆效果的符号。她那清甜圆润、缠绵柔情的歌声,让大陆听惯了激昂高亢的革命歌曲的年轻人耳目一新。长期以来,整个社会的歌曲都是以表达集体主义、革命主义情感为要义的;人们是第一次从邓丽君那里知道,还有这种可以倾诉个人情感、带着微微颓废和忧伤的旋律存在。温柔与忆旧,是很多人生命情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 ]% s$ [3 q' ^% t+ j' e
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歌曲迎合了当时人们对于过度强调集体主义的厌倦,以及对个性化生活的向往,从而迅速在年轻人当中广泛流传。无疑,它也同时遭到了权威们的大量抨击,被斥为“靡靡之音”。这是一个酝酿着变革的时代,在新与旧的冲突矛盾中,邓丽君的歌曲算得上是一个带有变革Se彩的符号。   5 U6 U, y# D9 _4 s' W) H/ b
邓丽君也可能是大陆最早的娱乐偶像,这表现在年轻人对于其装扮的模仿上。当年轻的女孩还穿着“文革”年代千篇一律的绿军装,留着妹妹头的时候,邓丽君的一头卷发、鲜艳的衣裙必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2 v! R* i. R* k7 s
张海迪(1955-)   
+ H! v  u  w) H6 ]“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 t6 c: l& {1 `' c7 `, F) h
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 P: M  B, `6 c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6 c, Y: C. g- G
为了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 B" s6 S& h9 u  ?4 O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张海迪成为一种道德榜样。   
2 `( R+ |% o4 W1 a0 k3 _谁是最可爱的人(2)   4 w! S/ A+ B; b4 \) _
中国女排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成为整个80年代中国社会奋斗激情的集中体现,崇高而朴实的“女排精神”激荡了整整一代人的灵魂。“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口号,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5 g* b  L1 r* n6 d- m- c
女排精神可以概括为“拼搏”二字。袁伟民以一贯强调的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铸就了一代体育人的典范。从亚洲第三到五连冠,女排所贯彻的那种任何时候都不遗余力、兢兢业业,任何时候都一往无前的精神,成为战无不胜的法宝。   
$ B0 ~2 I) b( E在中国刚刚开始试探着向世界打开国门的时刻,在中国人陡然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失落和彷徨时,女排的奋力拼搏和辉煌成就,向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实力、拼搏、一往无前、永不言败,这让众多中国人猛然醒悟:原来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追赶别人、超越别人。   
$ ~# `1 N! x7 |" Y/ F, E1 x!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就是顽强拼搏的代名词。“女排精神”曾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女排表现出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激荡风云,引领时代,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5 x0 o. |! U0 G0 o5 f3 p
朦胧诗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Se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当年朦胧诗人的诗歌名篇像荒原上的野火,在青年学子们中间席卷而过。他们以深邃的反思和痛彻心腑的呐喊道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也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的文学圣火。   
2 X3 E( ~0 M+ m! t* K朦胧诗与当年的新诗潮运动,在青年人当中的影响,已经超出了诗歌与文学的领域,它从形式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都冲破了旧有的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探索,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当时朦胧诗派的年轻诗人群体,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成为80年代思想文化复兴时期的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   
+ b- L- U8 s2 [. Y9 p8 q. i/ B80年代是一个充满迷惘的年代。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的国人,不知道前方的道路究竟在哪里。于是,人们选择了文学。通过文学,人们反思过去的深重灾难,探求未来的光明道路。朦胧诗派、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整整一代人在文学中寻求答案,“文学青年”成为一个最骄傲和时髦的词汇。他们在文学中倾诉忧伤、抚慰伤口;也在文学中重新探求人性的真、善、美,寻找民族与国家振兴的希望。那是一个“文学”二字重逾千金的年代。   
  S/ l2 I2 Z% V2 L( h1 f赖宁(1973-1988)   
6 A4 n9 P- K: @4 u( w' p8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少年楷模,英雄少年。他胸怀大志,品学兼优,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   $ W; M# Z+ `5 f5 p2 l
赖宁对祖国、人民和生活无比热爱,他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利用节假日采集矿石标本,进行无线电实验。他求知若渴地进行学习,好追根寻底,有积极探求的进取精神。1988年3月,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表彰赖宁的崇高精神,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因此,全国各地号召青少年向赖宁学习,学习他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生死的崇高精神。   
, x2 _- Y& w7 F5 t从1988年开始,到整个90年代,全国各处提倡“学赖宁,做好事”的精神,赖宁成为继雷锋之后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但是今天,知道赖宁的人越来越少。时代不同,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一度被视为少年英雄的赖宁的照片,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纷纷从中小学校园的墙上被摘下。赖宁的献身精神遭到了异议,因为在今天,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更为人们所提倡。但我认为,作为精神象征,赖宁应当是青少年永远学习的楷模。   
1 U: X+ _4 ?, h$ {7 r第一代追星族   
! y9 h$ [4 v, z( T: S' B+ O电视的普及,让人们熟悉和记住了越来越多的演员和歌手,直接加速了偶像的传播速度。人们不再用“唱歌的”、“演员”来称呼出镜率高的娱乐公众人物,而是开始称呼他们“明星”。“偶像”这一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形成,那时候的“偶像”有崇拜的意味在里面,并不仅仅是纯粹的娱乐性公众人物。   
& l4 e, o1 C* }. Z/ K; h3 t70年代人早期的偶像是内地影视明星,他们的形象常出现在软皮本中的彩Se插页中,挂历画中,镜子背后的图片中……这种偶像更多的是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中,因为人们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平面渠道接触他们。那些扎着红头绳小辫、脸上涂一层红红的胭脂粉、嘴唇抹得鲜红的漂亮村姑和一身军装、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知识青年形象,固定在人们的脑海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一度让人们对偶像的热爱从心底爆发出来。原先的乡土明星开始淡出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剧中一些可歌可泣的正面人物形象。特别是港台明星更是层出不穷,他们的装扮、举止让人耳目一新,这些形象更符合人们追求的方向,更时髦,更潇洒。一时间,也引得无数追星者们开始效仿明星,从装扮到行为举止。明星照开始满天飞,贴画、挂画、名信片,甚至衣服上也出现了明星图像,照相馆也趁机推出明星照来招揽顾客。人们与明星们的距离越来越靠近。   
% {7 U; z0 P0 i" b7 O6 y70年代的孩子对新兴偶像的认知和变换是巨大的,过程却又是短暂的。只要有新的银屏人物出现,就会有新的影迷追随,“追星族”也从此产生。   8 }9 \& @  g. L6 ?# a4 b: r
家里有姐姐的女孩子,起先总是懵懵懂懂地和姐姐一样被冷峻的高仓健所吸引。在一个缺少偶像的时代,高仓健曾经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直到有了许文强,有了费翔,于是一切都变了,高大儒雅绅士风度,阳刚的男人气质,一下子抓住了所有女生的心。许文强满脸雨水与泪水地在教堂门口出现的镜头成为女生心中爱情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深埋在心底。而费翔更合乎琼瑶小说里的白马王子的形象,小说的虚幻角Se终于找到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觉得到的寄托,更关键的是,费翔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大男孩,他让每一个女生怦然心动。   8 p/ O& d+ U/ R+ y
至于男生,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偶像的话,和每个时代一样,他们选择的更接近于一个英雄群体,尽管他们仍然对精灵鬼怪的翁美玲,美丽大方的冯程程,温柔善良的幸子,活泼可爱的小鹿纯子等人心怀恋慕。高仓健、阿兰·德龙、许文强,当然也有霍元甲、郭靖让他们激动不已;他们的偶像也可能很简单,可能就是高年级那几个飞扬跋扈的同学,在心中充满了取而代之的冲动。   
, N# k! M2 f; I4 W, }+ F那个年代,我们对偶像的态度是纯粹的喜欢与崇拜,他们就是时代的坐标、心中的英雄。   , [4 P9 a. g: S, }
刘德华是哪个班的   - V* k! P7 {6 K' e. f' K5 w. y
一个乡镇一般只有一所简陋的中学,很多村里的孩子读完五年制或六年制小学后就要“背井离乡”到镇上或是县城才能继续念初中。学校宿舍一般由旧教室改造而成。十多张木床,一盏昏暗的电灯就构成了一间大宿舍,混合住着高低年级学生和几只免费居住的老鼠。条件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获得了自由。伤感的时候独自蒙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琼瑶”,哭得唏里哗啦;兴奋的时候召开“卧谈会”。   & i  N6 c9 E4 Y
寝室“卧谈会”历史悠久,其内容永远是男生谈女生,女生谈偶像。它的成功召开不像现在这么容易,那可是个学习型年代,经常召开了一半被幽灵般的老师们扼杀。那时候的老师们精力充沛,上课拖堂,熄灯后还要在寝室外抓人。   6 f+ K& f" I5 c  x
初中或高中的时候正是“四大天王”横扫歌坛的时候。一次“卧谈会”上,班上几个女生又重谈起了老调,天王刘德华。一个刘德华的超级歌迷又开始发表歌迷感言了:“刘德华,人帅,歌动听,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另一个接住她的话茬说:“他就是你心中的白马王子!”寝室其他人群起而攻之。“嘭,嘭嘭!”突然,传来几声有力的敲门声,大家知道大事不妙,赶紧屏住呼吸钻进被窝,想逃过此劫。结果班主任还是进来了,“你,你,你!”点了几个名,把几个女生叫出去。   6 c( t9 h. E! t3 m  {- |" U
“女生要自尊自爱,洁身自爱……”一通教诲自然是难免的。结果是写检查,班主任说:“要交代清楚刘德华是哪个班的,跟他到底什么关系。”说完,扬长而去。第二天,发表感言的女生的家长也被叫到学校,班主任怀疑她有早恋倾向。   ' ~8 S4 j6 T. D
从此,女生宿舍的“卧谈会”中又多了一个讨论话题,那就是老师们对偶像的认知应该与学生们同步,以免造成笑话。
0 d6 Y9 p! d- }2 u
[历史]《70年代人记忆典藏》-水淼 著.txt (178.89 KB)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