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陆
x
遂宁九宗书院创建于唐贞观九年(635),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比著名的岳麓书院早建300多年,比世界建立最早大学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早了348年。九宗书院的创建,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中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的诞生。
张九宗,生卒年不祥,遂宁人。自幼聪颖好学,文思过人,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先出任戎州(今四川宜宾)刺史,注意民风,着重教化,治理有方,政绩显著。后历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华州(今陕西华县)、普州(今四川安岳)、遂州(今四川遂宁)、邛州(今四川邛崃)等五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后持节封侯,归曲乡郡。
开善寺在遂宁城西南,唐贞观九年(635年),遂宁张九宗的“九宗书院”就建在那里,最早名为“九思山房”。“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表示“最大”的含义,“九思”也可理解为“思考到极限”。而这,孕育着中国书院作为聚徒讲学的教学机构特质:以私人讲学为主,学子读书求学,自由研究学问,传播学术主张及思想观点。
据史书记载,张九宗在任遂州刺史时,见学宫废祀,便致力恢复,在遂宁城南原废祀学宫就基建书院,讲学其中。他开创了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先进办学理念,倡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除注重办学方式、理念的创新外,张九宗还在办学环境、学习气氛的营造上要求很高。他亲自动手在学校周围种植柏树香樟,在周围养花鸟小鱼,使得书院内“岚光翠柏、蔚然深秀”,校园环境十分清幽,让九宗书院一度成为“优美育人”的求学圣地。正德《四川志》誉为:“蜀之教化始于文翁,遂之教化始于九宗”。
九宗书院毁于孟知祥之乱后,经历了数次重建、损毁的变迁:宋庆历四年(1044),太守廖询复建九宗书院于郡城东,后被江水冲毁。嘉泰二年(1202)转运史王勋、知州赵善宣迁建于书台山麓,易名“书台”。嘉定间书台山附近有二雁塔,刻录唐、宋以来科甲名士。殿廊有石刻《考经》,传为宗徽宗亲书。有宋一代,培养弟子800余名。唐、宋迄元,擢第者为蜀书院之冠。明洪武四年(1371),松江儒士钱恕知遂宁,与州同陈善授捐俸重修。“新绘七十二贤及历代道学宗儒”奉祀其中。嘉靖九年(1530),知县郑重威重建,二十一年扩大规模。崇祯末毁于兵火。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举人席有源、李晋阳集资呈准知府汪世椿,仍于书台山旧址重建。讲堂名“撷秀”,厅堂匾“学生”,书斋7间东名“明志”,西为“致远”。嘉庆、道光年间三次重修、补修,院内“岚光翠柏,蔚然深秀”“历代鸿儒各臣,蝉联辈出”。清末改为天台寺初级小学。
此后百余年,九宗书院渐渐湮没于历史尘烟中。令人欣喜的是,遂宁市委、市政府正选址拟重建九宗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