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0012|回复: 0

30年前包产到户带来的蓬溪县九龙坡之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6 09: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九龙坡还原当年秘密谋划包产到户、责任到劳的情景
  九龙坡之变

  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被公认是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被誉为农村改革的“共和国第一村”。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早在1976年9月,蓬溪县群利公社九龙坡村便秘密搞起了包产到户、责任到劳。而这比安徽小岗村1978年12月的包产到户早了足足27个月,比四川省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整整早了4年。如今,走过了三十个年头,九龙坡村今天的情况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群利,走进九龙坡,去感受那里30年的变迁。

  在蓬溪县,群利镇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偏远的小镇,而九龙坡村更是一个鸡鸣三界的边远山村,它与重庆的合川、四川的南充和武胜相邻,从遂宁乘车前往大概需要4个多小时。在去的车上,记者就纳闷:如此偏远的村落30年前难道真有大家传说的这么神奇?

  走进村里,记者才知道自己错了:偏远并不意味着落后,偏远并不等于贫穷。

  眼见为实:村里的瓦房基本上变完了,到处都能看到贴有雪白面砖的楼房;村里组组通公路;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厨房里整洁美观;村里随处可见停放在院坝里的摩托车、农用车……

  “叫花村”谋变

  说到九龙坡村如此之大的变化,就不能不说30多年前的那场变革——1976年,村里偷偷试行包产到户、责任到劳。

  “三十多年前,这个村是出了名的叫花子村。老百姓没得吃的就到处去要,要不到就喝水充饥,经常有人喝成水肿病。”说起九龙坡村苦难的过去,该村5组的老组长贺远华感慨万千,“老吴和我们当年搞包产到户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就我们这个组42户人就有39户住茅草房,近一半人讨口要饭,喝水喝成水肿病的也不少。”听了老组长的话,酸楚的滋味激荡于胸,因为“水肿病”、“讨口要饭”这些历史的苦难我爷爷奶奶也曾经历过。

  “老吴是谁?” “老吴就是我们当时的大队长。”原来,当年吃了“豹子胆”,领着九龙坡大队搞包产到户的人是原九龙坡生产大队的大队长吴大信。

  当年血气方刚的大队长吴大信,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1976年9月,我到县上去参加了一个会。开完会回来后,我就想:农民要吃饱饭,只有搞包产到户才是出路。”

  1976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大队部茅草屋里的煤油灯光昏暗而闪烁,屋外漆黑的田野一片寂静。吴大信和几个年轻人正围成一团小声嘀咕着:“这么下去不是办法,迟早饿死人。”“不如把地分给农民算了。”“可以先拿些边边角角给农民自己做。”“找两个最恼火的生产队先试一下。”经过长夜漫谈,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先找两个生产队悄悄分地试点。

  随后,在秘密召开了20多次群众大会之后,作为试点的1队和5队的村民率先分得了一些田边地角,开始了他们盼望已久的独立耕种。为了应付生产大检查,吴大信他们想了一个妙计,派村上的老人和小孩站岗放哨,一旦有人来检查,他们会迅速发出信号,将分散劳动的村民们及时凑到一起,等检查的人一离开,他们散开去各自耕作自己的地。

  就这样偷偷摸摸地种了一年。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977年,先搞试点的两个生产队的农民吃穿就不愁了,也再没有人出去要饭或者得水肿病了。农民个人的收成是集体的4倍,村民也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余粮。11届3中全会胜利召开后,1980年,全国全省开始全面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九龙坡村在这个时候又组织大家抓生猪生产、栽桑养蚕,大面积发展油菜籽。特别是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后,全村油菜籽的人均收入比包产到户前增长了4倍多。

  改革之路不停步

  “说起九龙坡的变化,我是很有感触的!”据群利镇党委书记何均红介绍,1983年到1985年,针对村民家里有了钱粮的实际,村里又动员大家出资出力修通了3公里的村公路,直接贯通了全村9个组。并且,全村有14户买了农用汽车搞起了运输业,61户买了摩托车,家家户户买了自行车,在方圆100公里的范围内做起了小生意。村里还架通了到各组的高压线,家家户户照起了电灯,彻底结束了过去点煤油灯的历史。

  九龙坡村的巨变没有停止。特别是在1988年,也就是党的11届3中全会胜利召开后的第10年,九龙坡村就已经是户户有存款、家家有余粮,猪满圈,粮满仓,子女个个进学堂了。

  但九龙坡村人并没有止步不前,他们在思索着将采取什么样的新举措来带动当地其他村民增收。于是,又一个大胆的想法实施了:将村里的打米、磨面加工厂和砖瓦厂实行个人承包。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九龙坡村人更是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纷纷走出农村,涌进城市创业、打工。据统计,全村常年外出打工、创业的就达到260多人,而且不少村民还成了“十万元户”。

  “在群利镇,像我们这种家庭其实不算什么。现在看看,有的人是三层楼四层楼,我们这种一楼一底,现在别人也不愿意盖了。现在和大集体比较起来,肯定是天壤之别了。”今年70岁的张洪福老人是一位退休干部, 1955年参军离开了家乡, 1986年从部队转业回来后,老人便一直和老伴居住在九龙坡村,对于这几十年来村子的发展、变化,老人历历在目。

  记者在九龙坡村1组还见到了正在指导农村工作的副镇长舒蕾。“探索土地联产承包成功后,九龙坡村的变化确实非常惊人。”据他介绍,村里现在的瓦房基本上变完了,老百姓住的几乎都是楼房,而且水网、路网和电网设施也越来越健全了,汽车、冰箱、等离子彩电等现代生活用品在村民家中也随处可见。

  “30年前的包产到户让我们彻底解决了吃饭问题,5年前的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GONGCHANDANG的正确领导。现在,我们更要团结拼搏,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努力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加幸福。”舒蕾催人奋进的一席话展示了九龙坡村人和群利人的斗志。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