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039|回复: 6

[遂宁杂谈] 遂宁最有影响的"四口"井,你可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6 09: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遂宁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黄莺歌 于 2012-5-6 09:53 编辑

1、三眼井传说
  三眼.jpg

 传说观音三姊妹在得到佛祖点化后,分别在遂宁广德寺、灵泉寺和南海普陀山参佛悟道。三年后观音三姊妹修炼各有所得,便重逢于灵泉山上,讲经论道。
  当时遂宁正逢天下大旱,赤日千里,田土龟裂。三姊妹善心大发:不能仅仅坐而论道,要以佛法拯救苍生。于是,大姐妙清提议三姊妹以各自法力,化井三口,遍布甘霖于天下。由于三姊妹道行各有不同,所化井深也就各有不同,但她们化出的三口井则解救了天下黎民。
  探寻
  传说中的三口井,就位于灵泉山的半山上。如今这相距不足2米、呈“品”字排列的三口井,被当地人称为“三眼井”,或“姊妹井”。
  由于三井常年泉水叮咚,似古琴演奏,又似观音三姊妹在此论道,有如天外梵音,沁人心扉。于是人们在三井旁建有一亭,称为“梵音亭”。凡是登灵泉山的游人都会在“梵音亭”小憩一会儿,听听这天外梵音般的泉声,净化自己的心灵。
  如今三口古井的建成时间已渺不可考,而观音三姊妹化井的传说则已流传了上千年的时间。现在,人们为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三口古井分别砌上了方形、六边形及圆形的井口以示区别。
  三口井的神奇不仅仅在于观音三姊妹化井救世的美丽传说,其神奇处还体现在相距不过2米的三口井,井内水量却大不一样。往井里看,“正方井”的水最多,从井口往下约5米就是井水;而旁边的“六边井”,从井口往下约八九米才是井水;“圆边井”从井口往下约10多米才有井水。
  同样神奇的还有,三口古井井壁上不断渗出的水珠在滴入井中时,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正方井”雄浑、“六边井”清脆、“圆边井”低沉。三口古井的井水颜色也有不同:一口青幽幽、一口稍带浅蓝、一口略有白色。而据当地居民介绍,不管是大旱、大涝,三口井内的水量都没有丝毫变化。
  这些神奇的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遂宁市国土资源局地矿科科长杨长福分析,三井水量相差悬殊,这与高层水源头拦截、水位梯度变化、水位腾位选择有关……高层水源拦截较多的一个水井,水量就大一些。但有关专家表示同是高层来水,颜色为何不一样?终年水声“叮咚”和大旱、大涝年份水位为何毫无变化?这些谜团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时,为什么会在如此近的地方挖掘三口井?是谁挖掘的这三口井?以及当初挖掘这三口井,是否事前就知道会出现这样的奇景?这些疑问也都还在等待着人们进一步的解密。
  三口古井在人们的心中为心怀苍生、爱泽天下的象征。
  南宋宝佑六年(公元1268年),元宪宗蒙哥汗率军10万围攻合川钓鱼城,围攻半年而久攻不下,于是急调元帅纽磷4万人增援合川战役。纽磷率军顺涪江而下,在行至遂宁灵泉山时,被3万遂宁军民据险阻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灵泉山阻击战。
  据说当时为被困灵泉山上3万军民提供水源,支撑军民取得最后胜利的便是包括这三口古井在内的七口井,也即苏轼题诗所称的“七泉”。
  如今,灵泉山上再没有了战争的硝烟,古柏、古井、古寺,营造出了静谧祥和的氛围。而来此寻求心灵宁静的人们总会在梵音亭听听观音三姊妹论道般的泉声,一掬井水缅怀那些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天下苍生而阻挡蒙古铁骑的遂宁军民。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09: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2、蓬基井: 全国第一口基准井

d34e502383512d4d26adc3a29fdb9f6c.jpg
蓬基井
  蓬基井位于大英县蓬莱镇城工委基井湾社区,占地7000平方米,东西长100米,南北宽70米。因系全国第一口基准井且位于大英县蓬莱镇而得名。蓬基井是中国**建设时期为探寻石油能源而偶然发现的巨大盐井。当时,苏联“老大哥”与中国友好,派出了大量专家支援新中国建设,为了给中国摘掉能源匮乏的落后帽子,几乎踏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蓬基井就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重要历史依据。

  为了探明川中地区二叠系以上地层及含油气情况,对蓬莱镇构造及川中地区含油气远景作出评价,川中石油矿物局蓬莱钻探大队于1956年3月9日正式开钻,1958年1月18日完钻,历时680天。该井井深3201.16米,至三叠系嘉陵江统TC2地层。在三叠系须家河组四段地层(井深2222.22米)获得极高工业价值的天然卤水黄卤和天然气,为蓬莱盐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该井的天然卤水中除主要成分Na+、Cl外,还含有40多种微量化学成分,其中Br-、l-、Sr2+、Ba2+、Li+、和B2O3含量较高。自1959年投产至2009年12月,共采天然气卤水768万立方米,分别用于制盐118万吨、二水氯化钙30万余吨、硫酸钡1.8万吨、溴素1万余吨、碘素150吨、碳酸锶400余吨,回收轻质凝析油1300余吨。同时,蓬基井还产伴生优质天然气,累计达1.7亿立方米,为国家的化工工业和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由此,蓬盐人又称之为“功勋井”。

  蓬机井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近现代工业遗址,它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重要产物,是中国人民为了摆脱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摆脱贫困,发展壮大,建设强大的新中国的重要见证。蓬机井从上世纪50年代生产至今从未中断,并且还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值得保护和传承。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09: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3、卓筒井
01300000299380122705971829866.jpg

卓筒井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达数十丈,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卓筒井目前在遂宁市大英县境内还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圆6公里范围内,而当地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也是无价之宝。


2011083121082424439.jpg
原理  它的原理现在看来很简单也很原始,是利用古人舂米时的杠杆原理,通过
7787b9ef8b99ae05fdfa3cb2.jpg
卓筒井人的足踏来带动一个钻头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   卓筒井充分利用了四川境内特有的楠竹(一种粗如碗口大小的竹类植物),将竹节淘空,形成一“筒”,筒筒相连,既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又方便淘取钻下的泥石。 编辑本段流程简介  卓筒井工艺流程包括钻井(修治井)——汲卤——晒卤——滤卤——煎盐共五个步骤。   苏轼的《蜀盐说》说:“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 钻井  该地地方志记载了具体的钻井之法:“择有咸源处,以铁锥凿井如碗大,用大竹四五竿接之使长,以竹枝系铁锥入,竹中凿之,其井底有铁器四爪,到六七十天,或百余丈得咸水乃止。”   卓筒井一般深约130米,井口大10~12厘米(直径),占地两平方丈。井盐的选择是有经验的老盐工根据山势来决定,选择井址也叫“度脉”,“度脉”不准一是打成漏井,二是打成干窟窿。   钻井分成两个阶段:1、打大眼;2、打小眼。卓筒井的构成即大眼小眼。上层是大眼,口径15~20厘米,深约50米。大眼的作用是下放相衔接的楠竹筒(即套管)。楠竹筒的作用是隔绝洞壁上渗透出来的淡水,不许淡水进入井里。竹筒能否隔绝淡水,又是把井钻成功的关键。同时,大眼钻至50米深,竹筒相应下50米,不能隔绝洞壁渗透的淡水,这叫漏井,不能再钻,只有报废。   隔绝了淡水就打(钻)小眼,将大杆(钻杆)顶端的“大令牌头换成小令牌头”继续往下钻,直钻至100米深左右,如果每天能产500~3000斤浓度7~10度的卤水就成了井。如果无卤就是选址不准叫干窟窿。 汲卤  卓筒井大眼在上、下套管隔淡水,小眼在下产卤。产卤的小眼经过岁月的流逝被卤水腐蚀,地层变迁有时洞壁也要垮塌,这叫“垮匡”。岩石填塞了产卤眼,就无法汲卤。有时,一些汲卤工具掉在井里或其它人为造成的障碍这叫“屙堆”,也无法汲卤,要汲卤必须排除故障,因此,产生了修治井的工艺和工具。如果故障大,难度大的要修好一口井需时间一月或数月才能完成。要保持一口不出故障产卤的井很难。 晒卤  筒匠用盐车(名单角车、花车)、筒,将卤水从井里汲出,卤水浑浊,一般浓度在7~10度,这样的卤水咸度低耗燃料,成本高。为了把卤水浓度提到18~20度,就产生了晒卤支条架、晒坝(也叫盐田)等晒卤生产工具。   晒坝一般长60米,宽20米。支条架一般长约30米,高5米,结构如八字型,木质穿斗,支条架上铺满金竹桠,顶端做有“天船”。天船长10米,高1米,宽15米,天船安放在支条架顶端的中部,天船底部有伸向支条架两端的与支条架一样长的空竹筒,竹筒上钻有不规则的小眼。在支架的一侧做有筒车,筒车像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圆罩,高6米,直径5米,被一根横轴穿着。在腰底的外圈上依次安上竹筒,每个长约30~50厘米。并在腰底内圈安上木板,人在板上(内径)走动,促使园罩旋转,将晒坝船形坑中的卤水通过罩上的小竹筒输送到天船里,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长竹筒的小眼散流后,再输入滤缸过滤。 滤卤  滤缸将卤水中的泥砂、杂质滤掉澄清再放入盐锅中煎盐。 煎盐  煎盐的地方叫灶房,俗名叫“场火”。灶房一般长25米,宽15米,结构为木质穿斗,小青瓦房,前部安有煎盐的大盐锅(解放前是生铁圆锅,现在是钢板焊成的方锅,大小根据盐灶产卤多少而定),盐锅后面是温水锅,温水锅后面是盐炕。盐炕长方形,用板石砌成,长约8米,宽2米。   卤水在盐锅中经高温逐渐成盐。为了使盐洁白,颗粒晶莹,在煎盐中加皂角、豆浆。同时,提胆(注,另一种矿物质,可点豆腐),灶匠将有水分的舀入盐仓中,过滤掉水分再把仓中的盐撮到炕上,将水分全部炕干,即成食盐。 编辑本段历史大口浅井采卤技术  中国井盐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公元前255~251年,著名水利专家李冰在兴建都江堰工程中发现了盐卤,随即‘穿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井盐开发史的序幕。李冰开凿的广都盐井,是在当时打井取水的基础开凿的大口浅井,这种盐井因受技术的限制,不会很深,而且井径很大。大口浅井采卤技术一直持续了1200多年。 卓筒井采卤技术  到了北宋时期,大英县卓筒井镇人发明了卓筒井采卤技术后,才由小口深井逐渐替代大口浅井。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蜀盐说》中记载:“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用圆刀凿山如斗大,深者至数十丈则咸泉自上”。   卓筒井不仅是古代大英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也造福了大英的千秋万代,直到今天它仍是大英子孙的福音。大英人结合“卓筒井”取水文化内涵进行精心设计酿造出浓香型的“卓筒老井”及系列曲酒又成为今天大英的名优特产之一。 编辑本段意义  中国卓筒井的钻井技术比西方、比美国早800多年,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一样对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因此,被《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三书誉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中国第五大发明”。科技界对卓筒井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   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大英县卓筒井钻探取盐技术,使地下深处的卤水第一次得到科学的开采,在开采卤水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气资源。其凿井工艺技术开西方近代蝇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虽然经历了近1000年历史,其古老的工艺流程仍保存得相当完整。   卓筒井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恐龙”。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09: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4、磨9井:磨溪气田功勋井
可以讲无磨9井就没有磨溪气田,遂宁也就"没有"天然汽!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09: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死海所用的盐就来自蓬基井,没有蓬基井中国死海就无法玩漂浮!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6 10: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6 17: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中石油的吧
【免费开发】 网站建设 / 微信开发 / App制作 / 小程序开发 微信号:snwzj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