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享受完“十一”长假的闲适,再回顾一周以来的国际环境时事,心情很舒展,没听见旱了涝了的坏消息,也没看到病了瘟了的新灾情,大可以为全球的环境舒一口气。大家伙儿似乎在忙着评比各种各样的宜居城市,甚至细致到哪些适合老人、哪些适合年轻人。 今年的10月1日,不仅仅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纪念日,还恰好是“世界人居日”(联合国大会1985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为“世界人居日”)。今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题是“安全的城市,公正的城市”,在联合国近期发表的《改善城市治安:2007年人类居住状况全球报告》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富人不是城市治安问题的最大受害者,穷人实则承受了大多数自然和人为灾害的侵袭。 究竟什么样的国家最宜居住?最新出版的美国权威杂志《读者文摘》选出了全球十大最适宜居住的绿色环保国家及城市,北欧多个国家名列前茅,其中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芬兰、冰岛、挪威、瑞典和奥地利。《读者文摘》的评选标准是“能够在自然和宜居之间取得平衡的生活环境”,因此,环境极好且风貌原始的地方,并不是首选之地,譬如南极北极。此外,环境与发展一定要“双赢”,缅甸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来没人质疑缅甸的自然环境,去过那里的人都说缅甸是物华天宝之地,气候适宜,鲜有自然灾害,但多年缓慢的经济发展让百姓感到民生不稳,甚至影响其政局的稳定,这样的国家自然很难与宜居结缘。 对于老人而言,宜居的标准还有待细分。世界卫生组织9月28日发布了《世界老年人友好城市指南》,指出“充足的绿色空间、步行街、街头座椅和清洁方便的公共厕所等”是适宜老人居住的城市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此外,指南还建议城市标识应该便于老人阅读,老人的居住场所应该更靠近公共服务区和商业区,社会要培养尊敬老人的良好氛围。这份指南是为纪念“国际老人节”而发表的,从现在开始,你也应该知道,从1991年开始,每年的10月1日还是“国际老人节”。 还有一种城市生活令人神往,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一种被称为“慢城市”的城市发展思路正在世界各地风靡,目前全球已有10个国家的93个小城市成功推行了这一模式。“慢城市”拒绝麦当劳和大型超市,禁止生产和销售转基因食品,人口也限制在5万人之内,但它并不是要让人们“在博物馆内生活”,“慢城市”更善于综合现代和传统生活中那些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因素,以此达到“在保护地方文化和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可持续增长”的目的。“慢城市”的支持者认为,“慢城市”就是把生活的城市变成宜居的城市。 品味一下我们生活的城市不妨试着放慢一点脚步,你可能会有别样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