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5日中午1时,年仅50岁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余虹跳楼身亡。一位在学术上建树颇丰的中年学者为何自杀?坊间议论纷纷,疑问重重。在同事眼里,余虹是一位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的人,在学生眼里,他是最和蔼、最动情的老师。余虹在自杀前托人转交院长的一封信称:在人大的几年是他人生经历中“最有意义的几年”。他将全部藏书“捐给文学院”,而且在“祝福所有朋友”的同时,表示“如果有来世,愿一起工作”。这么优秀的好人怎么如此轻生?熟悉他的朋友说:“余虹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学术、对生活、对身体的要求都近乎苛刻。”他长期从事哲学研究与教学,无论是撰写论文与讲义,只要发现自己的思想与别人的思想有所雷同,他就会选择大幅度修改自己的东西。他始终追求着尽善尽美,但可怕的失眼与抑郁症也如影随行,长期困扰着他。别人再三劝他注意休息,他都无法停下手中的笔……
余虹的悲剧,无疑是追求完美主义的悲剧,他的人生缺憾,也恰恰在于追求完美。由完美而导致苛求,由苛求而陷入抑郁,由抑郁而走向殉情。这条人生轨迹,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英雄主义的心路历程。英雄能够征服天下,却无法征服自己。在生命意义的终极认知上,有时英雄不如俗人,教授不如村夫。台湾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就说过:“譬如乡下没有读过书的人,往往就是大哲学家。去问一位乡下老太太,这样大热天为什么还工作得那样辛苦?她说:‘命不好啊!’这是大哲学家,她辛苦了还是心安理得,没有烦恼痛苦。真有哲学知识的人,没有她痛快”。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人都应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松绑。记住:善用表的人不会把发条上得太紧,善驾车的人永不把车开得太快,善操琴的人永不会把琴弦绷得过紧。
人生智语:
事求完美心常苦,
悟到因缘日己迟。
(妙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