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的改变、应酬的增多,空余时间的减少,孩子孤单度假已经不在是什么新鲜事。而“祖父母带孙子或孙女”配角变主角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常见家庭教育模式。祖父母带孩子虽可以减少家庭经济负担且让年轻父母放心,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一些祖父母在育儿方面知识更新速度慢,且容易溺爱孩子,因而产生了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不少家庭既伤神又迫在眉睫的事。
隔代教育分歧多 父亲:不能输在起跑线 爷爷:拔苗助长怎么行
家住城南盛世锦城的刘彬彬,再过几个月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为了给彬彬的学习生涯来个“开门红”,彬彬爸爸一刻也不敢放松对彬彬的教育,连每周末也不例外。这不,星期日本是大家休息的日子,爸爸仍然带着一个不小的书包,抓紧时间辅导彬彬做功课。3月23日晚刚吃完饭,彬彬就被爸爸拉着去做数学题了。爷爷很不高兴,觉得周末就应该轻轻松松地玩,而彬彬爸爸觉得学习一天都不能间断。爷爷和彬彬爸爸吵了起来。而像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而且是每周都有发生,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让这个原本平静快乐的家庭充满了“火药的味道”。 也许,彬彬爷爷也曾像彬彬爸爸一样望子成龙,但最终,他发现那只是拔苗助长,所以不想让孙子重蹈覆辙;而彬彬爸爸虽然也知道孩子对于玩耍的需要,却不得不因为现在的大环境而“逼”儿子快马加鞭。两代人在育儿观念上的冲突,可能需要坐下来沟通一下,也许会找出更为合理、更为有效、对孩子更有好处的学习方法。
祖辈:孩子安静呆在家就好 父母:爱动的孩子才聪明
家住天宫北路的刘宇文本来是个特顽皮的小男孩,爸爸妈妈对于他的调皮捣蛋行为大多是听之任之,可每一到周末这个在爷爷奶奶家生活的小孩子可没少受束缚。爷爷奶奶今年过年时给宇文买了一辆儿童小汽车做礼物,可是只让宇文在家里的客厅开着转圈,宇文想去楼下小区开车风光风光,奶奶忙说:“小区来往的车也多,太不安全了。”宇文想拆开汽车一探究竟,爷爷又发话了:“好好的汽车,拆坏了怎么办?”久而久之,宇文也习惯了爷爷奶奶的管束,只要一放周末他每天乖乖地呆在家里看动画片、玩玩具。 老人们由于年岁大,不爱运动,喜欢安静地呆在家里,对孩子的要求也一样,觉得这样才乖巧、听话,不做破坏性的事就是好孩子,孩子吃得好睡得好就有好身体。而年轻的父母更希望孩子有好奇心、有创造性、爱探索,做个“野孩子”,不当“乖宝宝”。 祖辈:年龄大了就懂事了 父母:教育孩子刻不容缓
家住船山公园附近的马田(化名)是个6岁的小女孩,长得十分可爱,但脾气却可用“暴躁”来形容。在长辈面前不讲礼貌用语,在幼儿园无法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想要什么得不到满足时,就边哭边闹大喊大叫并且乱摔东西。如果使尽所有招数,要求还得不到满足,小女孩甚至还会“发狠”打人和咬人……这一幕幕让人咂舌的现象,让小女孩的父母叫苦不迭。爸爸妈妈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加点,平时对女儿的生活和教育少有问津,带马田的重任都落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老两口把她视作掌中宝,对孙女有求必应。马田的妈妈刘小兰告诉记者,她发现女儿越来越懒,穿衣、吃饭、睡觉、上厕所等都依赖爷爷奶奶。刘小兰认为,女儿的问题大多都是因为老人过于溺爱造成的,老人很少给女儿自己动手、学习的机会。 刘小兰告诉记者:“就在上个周六的早上,自己本想带着孩子出去春游,可孩子就赖是在床上不愿起来,左请右催都不见行动,当时我就有些急了,掀开孩子的被子就要往屁股上拍,她奶奶见我要打孩子,连忙跑过来阻止,我说:“妈,你别管,这孩子再不好好教育就没法了。孩子奶奶瞬间就冒火了:什么没法了,你打就有法,你意思是我们教育得不好,那这孩子以后你们自己带好了。” 孩子见妈妈和奶奶斗起了嘴角,自己还在一旁拍手叫好,“奶奶加油!奶奶加油!”这一幕情形让刘小兰差点没被气晕过去。采访中,马田奶奶告诉记者:“孩子现在还小,任由着她的性格要好些吧,等她年龄大了就懂事了。”相反刘小兰却对婆婆的说法表示不赞同,她觉得教育孩子必须得从小开始,刻不容缓。 像马田这样由爷爷奶奶“隔代教育”的例子在遂宁并不在少数。记者近日在市内一家教育机构的亲子活动上采访了多位年轻父母,接近九成家庭的子女教育都由“隔代”家长不同程度地“插手”。 隔代教育弊端多 对于隔代教育所带来的麻烦,想必许多家长都有体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到底会养成什么的习惯呢?这些习惯真就是隔代教育必然催生出来的结果吗?
隔代宠爱 宠出了不少“小皇帝”、“小公主”
采访中,记者在市内一些幼稚园看到,快到放学的时候,在学校外早早的就围着一群家长, 其中近7成是老年人, 他们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 姥姥姥爷。记者在南津桥一所幼儿园看到, 离下课时间只差一刻钟了,一位孩子的爷爷就迫不及待的走进教室,拿着一盒奶进来说:“我家孩子有个习惯,每天下午到这个时候都要喝牛奶。”今年58岁的罗素华告诉记者, 她的宝贝孙女今年刚上幼儿园, 每天上午, 她都会来到孙女学校的大门口往里张望。就怕孩子在下课出来玩时被别的孩子欺负。由于家离学校还有一段路程,怕孩子休息不好,就给办了半托,对于孩子的生活习惯罗素华有些不放心,所以每天快到中午的时候她就会到学校外面来看几眼、询问老师,看孩子一顿吃多少饭, 是不是吃得好、吃得饱。罗素华告诉记者, 她会一直坚持到孙女上小学。 “我儿子今年刚满3岁, 还没有上幼儿园, 由于我们夫妻两个工作非常忙, 都是早出晚归, 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小孩。于是我们决定把孩子送到老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本来这件事就这样省心了,可是半年后我就发现, 小孩现在染上不少坏毛病:一看到零食便哭哭啼啼要买; 饭桌上他自己喜欢吃的菜别人不能下筷子; 鞋带松了, 把脚一伸, 旁边的爷爷奶奶赶快蹲下来给他系上,最主要的是还不知道从哪里养成了骂人的习惯……” 今年29岁的吴斌与记者聊起隔代教育时,直说头疼。 在走访过程不少年轻的家长普遍反映, 在老人面前, 孩子变成了 “小皇帝”、“小公主”,“想不让他们带自己又没多少空余时间,让他们带又会出现很多矛盾问题,实在让人头疼啊。”市民周文文告诉记者。 迁就惯养 “我害得孙子成绩直线下滑”
今年60岁,家住街市花园的肖民良。退休后看到儿子工作太忙,他就主动挑起了抚养上小学5年级的孙子。对于这个“甜蜜的负担”,肖大爷是乐意接受的,毕竟跟孙子在一起让稍显乏味的老年生活多了很多乐趣。 肖大爷看孙子学习太辛苦,无论孩子要什么他都会给孙子买。肖大爷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好了,每个月除了退休工资,孩子也会给一些零花钱,这些钱我自己也用不了,所以只要孙子需要,我都尽力的去满足他。 去年12月的一天,肖大爷带孙子逛商场时看中了一款平板电脑,肖大爷当即就说只要你期末考得好,平板电脑我给你买就是了。还真没想到,孩子真还在期末考了个好成绩,我也如当初许下的承诺给他买了平板电脑,我本以为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可孩子拿着平板电脑后,就疯狂的爱上了打游戏,从那以后孙子养成了懒散、任性的坏习惯,学习成绩也有所下滑。为此,我和儿子据理力争,矛盾、争吵也就不可避免。拿到平板电脑后,他先是放学在家里玩,后来是带到学校玩,再后来是在课堂上玩被老师发现,然后请他爸妈到学校谈话,这时我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难道我们这辈人真的思想落伍,不适应时代要求,连孩子也教育不了了?”面对记者的采访,肖大爷说出了自己的困惑。
祖辈配角变主角 父母“插手”难
隔代教育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真是不可避免的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 因为父母忙着工作, 在时间和精力上很难像祖辈人照顾孩子那样精心, 因此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长辈看管既放心又省心。但隔代教育的问题也很多, 多数老人都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将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 俨然成为第一监护人。 家住公园西路的彭常林,他孙子读小学五年级了, 不仅孙子的生活起居由他和老伴照顾, 就连孩子的家长会、 日常的督促写作业都由彭常林代劳。说起这个问题, 彭常林表示, 孩子的父母都工作忙, 孩子从小就由他和老伴带着, 孩子的事情根本用不着他们。而且照顾孩子也让他们老两口有事可做, 感觉晚年生活挺充实的。彭常林又像年轻的时候拉扯儿子一样培育着孙子,但不同的是教育方式改变了,“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我们可舍不得打骂他们,只要孩子不做什么太出格的事,我们就放心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造成隔代教育的原因多数来至孩子们的父母工作忙,所以他们不得不将孩子交给空闲的爷爷奶奶管教,因为不同年代的人教育方法不同,在这当中难免会有隔代的弊端。 大家看法:隔代教育问题可以破解 拒绝无理要求 奶奶的教育方法很独到
当然,并不是说隔代教育就教不出好孩子。由于父母上班地点离家很远,家住油房街的5岁男孩肖民浩从小就由奶奶吴蓉带大,但行为习惯、专注力等都培养得很好。 “孩子所有不良的习惯,都是大人造成的。”吴蓉说,浩浩从来不会因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哭大闹、耍赖皮。还在一岁多的时候,他就知道“哭是没有用的”。这是因为,吴蓉从第一次开始就坚持原则,拒绝他的无理要求,哪怕他哭得很伤心。吴蓉还有意识地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帮忙做家务,比如扫地、扔垃圾、自己收拾玩具等。在奶奶的教育下,小民浩养成了每晚睡前必定将玩具归位放好的习惯。偶尔忘了,他会躺在床上跟奶奶说:“奶奶我今天忘了收拾玩具,请你帮我收一下好不好?”在小区玩,看到垃圾,他也会捡起来扔到垃圾桶。 “我妈把孩子带成这样,是孩子的福气,也是我们的福气。”肖民浩的爸爸肖诚说。由于母亲把孩子带得很好,肖诚夫妻俩也经常向母亲学习育儿方法。“隔代教育其实也不是想象中那么不好的,看我们的孩子就知道了!”肖诚微笑着告诉记者。
市民:“管教孩子,最好支开祖辈保护伞”
在商务区摩尔春天购物的曹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老人面前, 很难管孩子, 无论说深说浅, 孩子都会跑到老人那里去寻求保护, 无所顾忌, 而老人也非常乐意当孩子的 “保护伞”。在老人眼里, 根本不觉得他们是在溺爱孩子, 而且他们把对孩子的溺爱看成是理所应当。 与长辈同住在一起的王女士说, 因为工作忙, 和老人住在一起省去很多辛苦, 不用做家务, 不用接送孩子上下学。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常与老人有分歧。为此, 王女士有自己的办法,“孩子发脾气不听话的时候, 我和老公通常会把家里的长辈都支开。当长辈和孩子不在一起的时候, 用自己的办法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多做长辈们的思想工作, 找到两辈人的孩子教育契合点。 教师:“问题学生谁之过?解铃还须系铃人”
然而,从事小学教育的魏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班里约一半以上的学生每天由老人接送上学,在家里几乎是同老人朝夕相处,父母很少露面,连开家长会都没空来。她的最大感触:很多问题出现在由祖辈们带的孩子身上。这些隔代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老人的“权威”似乎并不那么在意,也不尊敬老师。 在他班上的李维嘉(化名)就很有代表性。奶奶很无奈,“老师,您要看好他,李维嘉不听我们的,他爸妈经常加班,回来买很多礼物给他,他每天都玩到很晚,没时间写作业。”魏老师告诉记者, 他跟李维嘉爸爸沟通后,第二天,孩子终于完成了作业,还写得不错。谁知,第三天又是一个字也没写,原来,他爸爸又出差了。 魏老师跟其他同事有同感,“老人管教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比起直接由父母带的孩子要欠缺很多,他们也许有很多想法,但很难形成完整的语言。在生活方面,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对差。”如果是女孩由祖辈管教,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创造性和安全感。此外,在班集体活动上,这两类孩子的差距就更大了。父母带的学生,会把握住学校的每一次机会和活动,父母鼓励孩子参加并积极为孩子准备,这样的孩子很自信,同时也很有成就感。 而由祖辈代养的孩子不一定会有这样的胆识,他们思想较为保守,生怕孩子会受到什么伤害,一般不会鼓励孩子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这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隔代教育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如果父母有多余的时间,还是希望能够多陪陪孩子,及时与他们沟通。 心理医生支招: 让隔代教育更美好
对于如何教育好孩子,市中心医院心理医生张小莉分析道:人们常说“隔代亲”,这其实是老人的一种补偿心理,觉得年轻时亏欠了自己的孩子,现在将更多的爱投入到孙辈身上。不过,隔代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也就在于,老人过度关爱孩子,包办一切,导致孩子能力弱化。如果老人溺爱孩子而父母严格要求,家庭内部教育观念不一致,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导致孩子规则意识淡薄,学会“钻空子”,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异化。怎样让隔代教育更美好呢?其实有一些技巧。
两辈人: 育儿观念要统一
张小莉说,家庭内部教育观念的统一很重要。父母要抱着平等、尊重的态度与祖辈好好沟通,千万不能有对抗情绪。他建议双方先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再将问题一点点细化。例如,要培养健康的孩子、聪明的孩子,那么健康的孩子应该是准时吃饭的、少吃零食的……把这些目标一一列出来,再探讨出相应的教育方式,然后“明确分工、严格执行”。 父母: 再忙也要陪孩子
即使祖辈育儿观念非常先进,父母也必须抽出时间,亲自参与到抚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亲密的感情是在不断的接触中建立的”,如果父母一味把孩子扔给祖辈,那么等孩子长大了,或者等祖辈离世时,父母再想介入孩子的成长、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就非常困难了。“现在你没有付出,将来可能就要加倍付出。” 尝试: 适当让孩子承担家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家务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教孩子学会感恩。比如,让孩子给下班回家的父母端一杯水,吃饭前帮老人搬凳子、摆碗筷等。“有些老人心疼孩子,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其实,6岁以前的孩子很愿意做这些事。如果你不给他机会,他就永远没法尝试。”
编后:老人帮助儿女照顾孩子,为儿女的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是老人发挥余热,也是老人对儿女的爱的一种体现。但是,年轻人不能因此把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推给老人,把孩子的成长置之度外。只有让父母的爱滋润到孩子成长之中这才是他们最大的动力。因此,无论你有多忙、无论你有多累,都别忘了腾出一点空间给你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