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清明》诗。这首诗的意思是:清明时节,濛濛细细的雨纷纷扬扬,路上行人个个都魂断凄凉。请问什么地方有酒店?牧童指出远去杏花丛的村庄。
该诗写出了暮春三月的江南细雨纷纷,凄迷而美丽的景色,也抒发了远路行人在雨中赶路、触景而生的强烈浓郁的乡愁。《清明》情景交融,节奏舒缓绵长,优美上口,所以传唱千古。由于该诗受到人们喜爱,一些人对它进行了删简改动,出现了较多的版本。
人每句去掉一个字改为六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也有人每句减去两个字改为五言诗:“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去掉了“时节”、“路上”、“借问”和“牧童”八个字,表面上似乎“精练”了,而实际上诗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破坏。比如最后一句“遥指杏花村”缺了主语,令人费解,少个“牧童”诗意大减了。
除了改为六言、五言外,有人再“删简”为四言诗:“清明时雨,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更有人“简缩”为三言诗:“清明雨,路上人。问酒家,杏花村。”这些还不全,有人还把它改为长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位现代剧作家曾用剧本的形式来诠释这首诗:剧名——清明雨游(根据唐代杜牧七绝《清明》诗改编)。时间——清明时节;背景——雨纷纷,行人稀少;地点——杏花村前;人物:游人、牧童;对话:游人——请问哪儿有卖酒的?牧童(手指前方)——前面杏花村便有。看,一首诗改编成一情趣横生的独幕剧。当然,我们应该指出,《清明》这种写景抒情诗,触景情生,用每句七字,四拍的悠缓节奏形式恰到好处,达到了诗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而这些翻新的《清明》诗、词、剧都没有原诗的和谐情调,诗味也大减,这些纯属诗歌游戏,茶余饭后的逗趣而已,不足为道。 (黄国林) 《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