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笔者在城北小学过路时,一位老爷爷一边牵着孙子走,一边教孙子背诵着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凡是中国的父母亲,孩子一旦能说话、记忆,都会教这首诗的。父母亲之意,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粮食珍贵,盘中之餐来之不易。 如今,父母亲这种良好的善举,却出现了偏差,甚至变了味。追其原因,问题大多出在父母亲身上。 当今中国家庭多呈“421”结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和父母亲,养育一个孩子。一大家子老人围绕着一个小孩子溜溜转。小家伙要一不能二,指东不能西,“小皇帝”一个,那还让他吃苦? 笔者到过遂宁一些中学,曾遇拉潲水的三轮车:见几个大桶中白饭、肉食、面条、油水多得让人目瞪口呆。进食堂大厅,学生很多:不锈钢餐具盛着米饭、炒菜、肉丝肉片,鸡丁鸭块:面食有绍子面、刀削面、米线……品种之多,菜味之鲜,学生娃今日生活,与长辈当年一月都难见一丝油星,简直是天壤之别。而一些学生肉食剩、小菜剩、面条剩、炒饭剩,包子啃心,鸡蛋吃心,这余下的食物全无心痛之感就大手大脚往大厅一角的塑胶桶一抛,甩餐具的手势又猛又派,全无得体斯文的学生样。 犹其是考试期间,一些父母亲更令人费解:明知学校生活丰富有余,给予孩子的生活费比平时高出许多,偏偏还开车打的给儿给女送炖汤、熬鱼头。我曾陪同一位朋友去学校,我问他:“做什么?”他拿出口袋给我看:核桃都个个砸破,打理得干干净净,美其名曰:“给我儿补脑!” 我曾做过酱油麸醋销售员,给遂宁一些区乡学校送酱油麸醋,遇中午学生食堂开饭,农村学生的炒菜最多三四样,素菜为主。男初中生花费最多八毛钱一份素菜,一般女生五毛三毛一份素菜就够了,稍有钱的学生也就一元五一份肉菜。我曾在联盟乡小学,见一位小学女生用一角钱来打菜。食堂只能给她一小瓢血旺清汤加一片血旺,如此简单,令人惊骇。农村学生浪费极少,也知珍惜,很少倒米饭倒炒菜。 这不禁让我深思:“粒粒皆辛苦”在农村用不着父母亲从小教育,农村学生便自知油盐柴米贵重。城里的孩子他们不知背诵了多少遍这首唐诗,心灵中韵律节奏与现实的表现却是完全两回事,言行是多么不协调,完全是教的一套,做的是一套,而且一些城里孩子,把节约看成耻,摆阔当成荣,讥笑贫困,攀比斗富,这实在是对“粒粒皆辛苦”的天大讽刺,更是对一些城市父母亲教育子女的的出发点极大嘲笑。(黄维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