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爆料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清泉山镇干部集体包机飞赴哈尔滨,以考察东北农家乐发展经验为由,使用公款参观冰雕展览。经过媒体调查后发现,此事之所以能公诸于世,还应归功于清泉山镇干部队伍中上演的“无间道”。 清泉山镇干部的行为只是一起简单的“公款旅游”,并且得到了纪检监察部门的处理,并没有太多值得咀嚼的东西。但是其“内讧”式的曝光渠道,却也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许多官员的落马,都可以归功于窃贼、二奶、情妇等出人意料的角色,被人们戏称为“小偷反腐”、“小三反腐”。如今,“内讧”式反腐的出现,又为反腐监督渠道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笔者认为,“内讧”式反腐具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论其“内讧”的起因是否正当,但是从客观上看,体制内的人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拥有足够的经验去剖析“合法腐败”背后的隐情,从而使这些违法行为得以曝光。在西方,许多政坛丑闻也是由在野党、反对派官员等国家机关内部人士揭发。而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下,体制内“无间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内部监督的作用,比起“铁板一块”、“官官相护”的官场氛围来,更具有进步意义。 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消除“合法腐败”的课题上,“无间道”式反腐往往是唯一的渠道。因为这些披着合法外衣的腐败行为,外人不但难以察觉其中奥妙,甚至连相关的信息都无从得知,又如何能够参与监督呢?因此,“无间道”反腐值得称道是一回事,但是如何从制度上消除“合法腐败”的空间,使“合法腐败”更加容易被人发现,则是更加重要的另一回事。 围绕这一问题,学界早已提出了若干颇有价值的建议,在此,笔者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予以重视,为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监督渠道,将这些隐藏较深的“合法腐败”行为暴露在阳光下。同时,笔者也希望能够对这些体制内的“无间道”人员予以善待甚至优待,表彰和鼓励其“内讧”行为。只有官方和民间做到“里应外合”,方能共同消除各类腐败行为,为我国的反腐斗争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刘泠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