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在此之前,中央统战部明确提出“要重点推动民主党派、工商联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进各级人大、政府和政协领导班子,加大政府部门正职安排力度”。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党外人士出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为广阔的参政议政平台发光发热。 党外人士担任国家机关领导职务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在建国初期,黄炎培、章伯钧、傅作义、茅盾等一干在社会各界颇具名望的党外精英就曾出任新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但是之后,党外“一把手”的现象却越发罕见,以至于2007年万钢和陈竺分别担任科技部与卫生部“一把手”时,还成了当时新闻媒体的热议话题。而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中,党外“一把手”尚无先例。 不可否认,共产党党作为具备半个多世纪执政经验的政党,在磨砻砥砺中久经考验,因此党员干部出任政府机关“一把手”具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政府部门在应对越来越复杂的行政事务时,需要听到更为立体的声音、需要看到更深层面的问题、需要兼顾更多群体的利益。党外人士的社会影响力和管理理念,在“一把手”岗位上将得到最为全面和有效的发挥,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让更多的党外人士进入领导岗位,也可以促使一部分为了谋求权力地位而入党的投机分子,将心思转移到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上来。此外,重用优秀的党外人士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力举措,是对国家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响应,真正凸显出“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用人理念。 当然,要让党外人士在领导岗位上干出实绩、干出导向,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党外人士普遍缺乏主要领导岗位的经验和磨练,需要为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补课充电。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利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处理好党外“一把手”与同级党委间的关系,防止党外“一把手”被架空。(文/谢奇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