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遂宁 安居区教育局 卢道龙 1993年,我结束了流浪的感情生活,抱得佳人归。1999年,在遂宁城北的教师公寓集资修建了一套住房,总算在城里有了一个自己的窝。2000年,妻子如愿考调入城教书,儿子随之进城读书,我们便在遂宁安了家,我自己成了往返城乡之间的摩托车大队中的一员了。2004年原市中区分区,我考调进入安居区直机关,又变成了往返于遂宁与安居之间的公交车上的一员。 也许真如经验总结所言,优裕的生活容易模糊时间的记忆。纵比之下,一晃而过的几年,我的境况越来越好,不经意间猛一回眸,一切都变化了…… 火车站建起来了,走出遂宁的交通网络一下就密集起来了。似乎眨眼间,城南城北、河东城西的城市版图就扩张了好几倍,而公交车的路牌数也由一、二、三、四、五变成了两位数;滨江路、渠河路、涪江三桥、体育馆把城市变靓了许多;灵泉寺、广德寺、宋瓷博物馆、观音湖又把遂宁的品位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忽如一夜春风来,遂宁摇身一变成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城市变美了,生活也变好了。父亲、母亲与我们住在了一起;儿子也由小学一年级读到了初二;常规开支也因电器和通讯设备增多而大出了好几倍;购置衣物的地点由桂香街、新市场转移到了新世纪、摩尔春天、统一优玛特;而我自己在星期天、节假日也常常穿梭于周边区县的老师、同学、朋友的邀约聚会,亦或呼朋引伴到休闲的人海中喝茶,谈天说地,不亦乐乎。 住到城里的亲戚、朋友、同事渐渐多起来了,也都跟我们一样享受着观音湖和西山的美景、滨江路的繁华、假日的温馨。对遂宁的感觉也大异于昔。虽然有时我在城区的朋友曾戏谑“我是乡坝头来遂宁做客的”,但心里却对自己说:“这儿就是我的家。”昔日飘渺而神秘的遂宁现在变得亲切而实在。上班、下班或平日里闲逛,从北门到南门,从南门到北门,从涪江三桥到灵泉寺,从渠河路到广德寺,我都喜欢徒步欣赏,城区的每一个角落都不会令人感到陌生而遥远。在我的心理地图上,遂宁就是一个点,我的家就在这个点上。凭自己的劳动经营了一个平凡的家,也为年老的父母提供了安享晚年的场所,工作之余还可以尽情享受优秀旅游城市的种种,对于我这个对遂宁素有情愫的农村娃来说不能不算一大幸事!万般喜悦汇成一句:“感恩遂宁,感恩生活,感恩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