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遂宁网论坛 首页 遂宁资讯 查看内容

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崔道植坚守本职52年

2007-10-10 14:39| 发布者: 吜朲才筷樂| 查看: 894| 评论: 0

  解说:作为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崔道植的工作笔记近乎是一部共和国刑侦要案的大事记:白宝山袭军袭警案、张君、李泽军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这些案例的痕迹鉴定报告,是中国刑事技术勘查的经典范例,更是一个痕迹专家的传奇写照。崔道植探案让人称道的不仅是那些堪称出神入化的顶尖技艺,还有作为中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坚守了52年的职业精神与品格。

  (闪白)

  解说:2001年至2003年,沈阳市发生系列持枪抢劫运钞车案,犯罪嫌疑人使用猎枪抢劫银行储蓄款290多万元,公安部刑侦局调派崔道植赶赴沈阳鉴定作案枪支种类。

  (同期 崔道植:现场群众听到了枪声是连发,所以推断应该是一个双筒的猎枪,双筒的猎枪还分立式的双筒,还是平式双筒。)

  解说:根据弹壳痕迹,难以判断双筒猎枪的两支枪管到底是左右平行式还是上下立式,但崔道植并没有就此放弃,疑犯遗留在现场的一件棉衣引起了他的注意。

  (同期 崔道植:犯罪分子作案以后扔下了棉大衣,黄色的仿军大衣,完了以后我就拿来,我就穿穿)

  画面:模拟穿军大衣

  (同期 崔道植:他这个大衣比较脏,犯罪分子穿的,我去了以后我穿的时候就想判断犯罪分子比我高还是比我矮,我穿穿试试,亏得是穿了,如果不穿我也发现不了里面的(痕迹))

  解说:在大衣的内怀,崔道植发现了枪管摩擦的痕迹,这是犯罪嫌疑人把枪包在怀里时留下的,根据这一细微的磨损痕迹崔道植推断出了涉案猎枪的种类。

  (同期 崔道植:双筒猎枪现场看,很可能是平式的,平式的这样的(双筒)管是这样放着呢,所以只能摩着一个单筒的侧面,磨损的痕迹不是很宽,如果是上下的话,应该这么摩,那肯定很宽的。从这个痕迹,和下面布口袋,以及他的距离,我就判断,在现场射击的这个猎枪,应该是掘把式猎枪,掘把式里面,应该是平式掘把式猎枪,是这么回事。)

  解说:很多和崔道植一起侦办过案件的刑警都有同样的感触,这位70多岁的刑侦专家在勘查现场时更像是一个普通的民警,自己动手,亲历亲为。

  (同期 刘忠义:每次搞案件我都学到很多东西。在他身上,不仅在专家身上不仅是学习一种技能,而且学习一种工作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刑警就是追求破案的一种状态,境界)

  (同期 崔道植:作为我们来讲,搞现场勘查技术的任何环境我都经历,这个都无所谓,这个应该要做到的,所以我们勘查现场的时候,为了发现足迹,那就得趴着看,现在有个别的年轻同志哈着腰手在兜里面,就这么走马观花地看,恐怕发现的太少)

  解说:从警50多年,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侦查员,还是现今闻名警界的资深专家,俯下身来,脚踏实地,始终是崔道植不变的原则与操守。

  隐黑

  解说:从1999年9月开始,崔道植被公安部聘请为特邀刑侦专家,每年奔波于全国各地参与侦破的重大刑事案件多达数十起,然而无论大案还是小案,这位73岁的刑侦专家都是有求必应,一丝不苟。

  (同期 崔道植:作为我们搞技术的人员来讲,尤其是把我们作为专家也好,这样的话,在我们面前来讲没有大案小案可分,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要是刑事案件,不管是大案小案重案轻案什么,都得认真地处理)

  解说:2002年黑龙江省宁安市发生了一起入室杀人案,母子二人在家中遇害,现场只遗留下半个带血的指纹,案件在此后5年时间内始终未能侦破。

  (同期 刘总:在案发的现场,公安机关当时提取了一枚残留的,就是几道纹线的指纹,就是可供认定,同一认定的东西很少。当时呢,几级公安就这枚指纹都做出了结论,说这枚指纹无鉴定价值。)

  解说:由于案件久侦不破,黑龙江警方决定求助于痕迹专家崔道植。

  (同期 刘总:为啥我找他呢?就是我知道崔老师的水平,你很多东西都在他手里能起死回生

  画面:半个指纹特写

  (同期 崔道植:指纹啊,指印啊,刘队长也给了我,你看看这个到底有没有鉴定价值,我看了,大概是看了一下午一夜间,看了以后我给他一个答复,有鉴定价值)

  解说:对于这半个残缺的指纹,崔道植利用自己研制的《痕迹图像处理系统》成功地进行了修复处理,并从中发现了多个细节特征。

  (同期 刘总:我说和他能不能对上?这个案件现场经我们勘查之后,可以认定是一个人作案,那么认定他是嫌疑人,指纹应该能对上的)

  (同期 崔道植:你现在这个构成(犯罪)的重大嫌疑人,是不是他留下的,绝不是他留下来的)

  解说:崔道植的检验结论,认定了嫌疑对象作案证据不足,当地警方释放了原本具有作案嫌疑的嫌疑人。

  (同期 刘总:在释放之后,被害人家属不理解,说你们公安机关不是有嫌疑人了吗?为什么要释放他?这里是不是存在你们公安机关包庇犯罪的问题,是不是他们家花钱了,买通你们了?当地公案机关顶着很大压力)

  解说:尽管在当时崔道植正承担着公安部刑侦技术考试命题的重要任务,但对于这起案件,他依然格外关注,刑侦案件必须办成铁案而绝不能是冤案,50多年来,正是这样一种职业信念,使崔道植创造了侦办1200多起疑难案件无一错案的记录。

  (同期 刘总:崔老师说,这个案件咱们一定要管,嫌疑人是不是他,因为不是就还人家清白,要是犯罪嫌疑人呢,一定要把他认定上。)

  (同期 崔道植:这一家精神上得不到安慰,解决不了这个疙瘩,你说他生活有什么意义啊,没什么意义,所以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没有大案小案之分,只要老百姓也只要刑事案件需要解决的,那毫无疑问我们必须认认真真地给他解决好。而且通过我们这个解决,有时候确实代表着我们这个公安机关的形象)

  ##片花标题

  解说:为了重新确定嫌疑对象,经过两个多月的排查,办案民警向黑龙江刑侦总队又送交了42个犯罪嫌疑人的指纹,崔道植从公安部紧急赶回黑龙江对嫌疑指纹逐一进行了认定。

  (同期 崔道植:利用两天两夜的时间,我把这42个指纹都看完了,其中有一个叫做崔某某的这个人的左手拇指,外侧这部分的特征有七点特征完全吻合,我们鉴定标准里面定的至少是八点,所以这样呢,我说你这个样本啊,你的样本还不够,面积还不够,你得重新印)

  解说:为了做到鉴定结果的万无一失,2007年9月2日,崔道植跟随黑龙江刑侦总队政委刘忠义来到了宁安市,亲自提取犯罪嫌疑人的指纹进行鉴别认定。

  (同期 崔道植:我们俩9月2号又去了,去了以后又重新印制了新的重大嫌疑人的左手拇指的指纹,现场上我就直接看)

  (同期 刘忠义:当时崔老师在现场,他拿着这个指纹,在这个微机上比对的时候,我是坐在他正面,那么其他一些参战人员,就是宁安公安局和市公安局后面坐一溜,非常紧张地关注崔老师,就等这个结论。)

  画面:崔道植在计算机上辨别指纹(加动效音乐)

  (同期 刘忠义:当时我也跟大家说,我说别着急,让崔老师给咱们看完之后,然后再定)

  画面:计算机前崔道植脸部特写(加动效音乐)

  (同期 刘忠义:崔老师看了大约有一个小时左右,崔老师干什么都是非常认真的,就是他做什么工作都是一丝不苟,非常确切的时候才给你定结论,那差一点都不行。)

  画面:崔道植与指纹对接

  (同期 崔道植:我说现场这个杀人现场报纸上留下的血手印,就是崔某某左手拇指外侧留下来的,我就给他认定了)

  (同期 刘忠义:就这么一句话,整个现场人都鸦雀无声,谁也不吱声了。)

  解说:崔道植给出的鉴定结论,意味着一起5年来久侦不破的命案在这一刻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同期 刘忠义:那么根据这个指纹,公安机关马上开始对嫌疑人进行讯问,那么嫌疑人很快就供认了,这个杀人犯罪沉积五年的积案得到了侦破,这就是专家)

  (同期 崔道植:我们是搞证据的,这个证据关系到人命关天,必须得实事求是,不能为…,不能唯上,只有唯实,就是实事求是,这是最主要的基本原则)

  解说:作为中国首席枪弹痕迹专家,崔道植掌握着弹道分析的顶尖技术,这是他50多年来通过无数次实验与实战总结凝练而成的,这些绝学神技来之不易。作为一个技术专家,最大的无私莫过于将自己的独门绝活外传他人。

  (同期 崔道植:这几年我是这么想,既然党培养教育了我,现在我的生命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党给的,我就理应该把自己的一切知识毫无保留地无条件地回报给社会回报给党,回报给人民,这里面就包括我要带好徒弟的问题)

  解说: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刑事技术人才,公安部从10年前开始,就明确提出希望崔道植收徒传艺。

  (同期 崔道植:部里提出的这个要求不过分,提出来要带好徒弟,我理解部领导的指示,这几年我也提出来,我说当时啊十年前,让我马上确定这个徒弟啊,我根本不理解,我说这个不现实,我必须通过办班,通过办案,我得发现哪些人可以作为徒弟来培养)

  解说:崔道植收徒有着自己的标准,不仅要“技高”,更要“人正”,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刑警,首先要具备做人的美德。

  (同期 崔道植:我带了11个同志到全国各地考察,其中有一个发现有一个同志,有一个刑警学院的同志他到一个地方,首先给他母亲打电话,妈妈我现在到哪里,我很好妈妈你还有什么事吗?完了以后再给他爱人打个电话,都是这样,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7 就得要有一个很好的道德观念,这个夫妻之间父子之间,一定处理好,首先这个事要处理好了,这个孩子这个青年到社会上,我想我能放心肯定能放心)

  解说:经过在全国刑侦部门的精心考察与挑选,崔道植正式收徒两人,传授技艺,如今,在公安部举办的9期枪弹痕迹检验骨干人员培训班上,崔道植已先后为350多人授课,2003年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与理论编著成了《枪弹痕迹检验》教材,为中国刑侦技术奉献了一笔宝贵的理论财富。如果说这些可以形成文字的痕迹理论是有形的传承,崔道植刚正平易的人格魅力则是一种无形的感染。

  (同期 刘忠义:有时候我们工作的偏远地区生活都是很艰苦的,那么有些时候崔老师也70多岁的人了,有时候工作很晚的时候,为了让他安静地休息,我们给他倒出一个房间,我们几个人挤一个房间,他一看他坚决不干的,不可以,那么绝对不会自己住一个房间。07:58:07所以说他这种人格,人格魅力的无形影响,就让我们感觉到干这个职业应当好好做,这老一辈退休这么多年了,只要案件有,一声召唤,咱们言语一声,人家崔老师马上就到位。不管多远,多晚)

  解说:很多人知道崔道植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有一双可以从枪林弹雨中准确地辨别出作案枪支的火眼金睛。然而在采访中,我们却惊讶地了解到,由于数十年的显微镜强光刺激,崔道植这双被业内称为“国宝”的慧眼,早已患上了严重的眼疾。

  (同期 崔道植:现在我都73岁了,其他身体好像没什么的,就这个眼睛,你没看到我这个现在颜色老是红丝丝的,老淌眼泪,白内障开始出现,右眼更厉害,我现在看你的话全是双人,所以我要出去啊,看到一些同志啊,本来应该是认识的,五米开外就不行了,所以有时候很失礼,本来是认识的人你不打招呼,你过去多不好啊,后来他一说话,我说很对不起,我看不清楚。)

  解说: 50年磨一剑,崔道植鞠躬尽瘁,无怨无悔,这位年过古稀的刑侦专家为共和国刑侦事业几乎奉献了他的全部所有,并仍在继续奉献着。

  (同期 崔道植:我的工作还没有完,干到老学到老,为公安工作也好,为人民也好,更好地贡献力量,是我自己的本分。)

  ##片花

  解说:面对弹道的崔道植是一个智者,生活中的崔道植更像是一个隐者,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身怀绝技、叱咤警界52年的痕迹专家,现今仍居住在一个51年前建造的老房内,“房龄”和他“警龄”几乎一样长。每天崔道植都从家步行上班,人们很难想到身边这个干瘦的老者,就是屡破惊天大案并掌握着中国弹痕鉴定绝密标记的国内首席弹道专家。

  (同期 崔道植:我现在住的就是60多一点平方米的,1956年盖的房子,就是现在我们两口子,还有我那个大孩子,还有我孙女在一起住,只要是把屋子整得干干净净,处理得很好,那就是一个睡觉地方,就住这个房子挺好的,比和我同样的人没有住62平米的还有,还有呢!这个问题,你房子多了,我也麻烦,打扫卫生那还麻烦呢,我这个人就这样)

  (同期 刘忠义:所能成为“家”,像崔老师成为“家”的,都是对名、利很淡漠的一种人。他追求的就是一种科学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追求的是我工作,我把事情做好,而不是社会上浮华的那种结果)

  解说:在中国警界,崔道植的弹道绝学赢得的是敬佩,而他的淡泊与超然赢得的是敬重。崔道植1934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朝鲜族家庭,4岁时父母去世,成为孤儿的崔道植依靠政府助学金读完了初中,1951年17岁的崔道植放弃了保送就读高中的机会,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赴抗美援朝战场。

  (同期 崔道植:(初中)就是靠助学金念的,我就是应该回报,现在来说就是回报也好,就是感恩思想,我不能念了,当时就叫美帝国主义已经侵犯到我们鸭绿江边,都扔下炸弹了,我还念书,不念书了,我非得参加(军队)不可。)

  解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二年,19岁的崔道植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1955年他从部队被抽调到黑龙江省公安厅,成为了共和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在这个岗位上,崔道植工作了整整52年。

  (同期 崔道植:对我来讲,这个生命也好,知识确确实实都是党教育的,所以我没有任何理由干不好工作,讲价钱这个那个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呢,我就是一个很朴素的一个感恩报恩的思想,这种感恩报恩的思想,也就是饮水思源,千万不能忘本,干什么事都得有个动力。)6

  (同期 刘忠义:在他抗美援朝的时候,很多人都牺牲了,他回来了,那么他感觉到什么呢?他不说什么大话,他不喊什么口号,但是我们能感觉出来,他想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做点什么,为他这种事业留下点什么。)

  解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侦查员到一个掌握高深刑事科学技术、获取多项国家级科研发明奖项的刑侦专家,50多年来崔道植钻研不辍,苦乐自知。对于他毕生从事的刑侦事业,他可以无愧无悔,然而对于自己的家人,这位73岁的老人却心怀愧疚。由于常年忙于侦查破案,直到退休之后,他才和自己的妻子照下了这唯一一张夫妻合影。

  (同期 崔道植:在过去来讲啊,在离退休以前,对我这个老伴确实很内疚,因为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我都不在家,可能女同志都知道,生孩子最忌讳用凉水洗袺子干什么,那时候谁也没在家,就她一个人,现在都大骨头结了,大骨头结有的人不疼,她现在疼得很,所以千方百计地给她买什么药治,现在我有一个比较好的身体工作,应该是确确实实是(靠)我老伴,非常感激她。)

  解说:数十年与冰冷的枪弹为伴,使崔道植几乎始终沉浸在一种职业的理性状态之中,然而枪弹无情人有情,在这个刑侦专家理性的背后也饱含着感性的细腻。从1955年从警至今,崔道植检验鉴定的痕迹物证超过了7000件,在52年时间内,平均每3天鉴定一件罪案痕迹,无一错案,在创造这一传奇记录的同时,他的痕迹鉴定技术也在实践积累中渐入化境,至今仍是中国警界重大疑难刑事案件痕迹鉴定的定海神针。如今,这位73岁的痕迹专家,虽然已近暮年,但依旧壮心不已。

  (同期 崔道植:留的时间不长了,但是我珍惜这个时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一定要再接再励,把我剩的余生,毫无保留的把我学到的知识啊技能啊经验,回报给社会回报给党)

  解说:弹道有痕,誓言无声,52年对于弹道鉴定至高境界的无尽追求,52年对于重大疑难刑事案件的无悔追踪,52年对于他所挚爱的刑侦事业无私奉献,52年对于刑警天职与使命的无限忠诚,崔道植为中国警界已经留下的是一个感人的背影,正在留下的是一个不老的传奇。


鸡蛋

点赞

握手

雷人

路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