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远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成为佛教圣地历称:西方圣境”,北宋真宗祥符元年(1008)钦赐寺名《资圣禅院》明孝宗弘三年(1490)赐名灵泉寺,重建下寺佛堂,清朝乾隆尊重佛教在灵泉寺大规模增修殿堂当时的《灵泉寺》已是楼阁重叠,神像繁多。 《灵泉寺》绝顶有泉,绀碧甘美,不溢不润,宋代苏东坡对灵泉有赞咏曰:“泉泉泉泉,泉泉泉,古往今来不计年,玉斧劈开天地髓,金钩钓出老龙涎”,并于壁间大书《七泉》二字,全寺上,下两寺,下寺建于灵泉山麓,建有《大雄殿》、《天王殿》、《文昌殿》、《古佛殿》等十二殿堂。上寺建在灵泉山顶,有《观音殿》、《祖师殿》、《眼光殿》,等九个殿堂,以及新建的《观音阁》寺内林木苍翠,清幽宜人,建筑宏伟壮观,历来为川中名胜早以名扬川内外。 灵泉寺历史悠久,历代高人涉足灵泉,留下不少遗迹,明朝贤相张鹏隔诗称颂:“千载灵泉古道扬,唐朝名胜冠诸方,云龙野树藏山寺,风送霜种到德阳,石佛阶前秋月冷,残碑下稻花香,霞杼直上高峰顶,万里睛空望帝川“。清道光二十三年,两广总督林则徐,到遂宁登上灵泉题署《香林德水》匾额,至今仍竟相传颂灵泉寺地外中亚带,全年气候温和,植物很好,是川中丘陵地区最美富饶的植物宝库,绿化面积达233公倾,森林覆盖93.90%现有乔木,灌木、草木、摅蕨类植物30个科,60余种,古柏600余株、麻椁树223株,黄椁树69个科,早以成为游人观赏之所,四方香客朝拜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的二、三、九月香会期间,来自者内外,县外的善男信女,观光团体,摩肩接踵。高峰期达200万人次,大道常有拥塞之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于1958年被四川省委[总号(58)212号]文件批准,灵泉寺为四川省汉族地区第一批佛教道教各山寺庙宫观保护单位,改革开放后经省,市于1985年11月1日再次批准《灵泉寺》为佛教开放寺庙,经过十多年的恢复修建。灵泉寺以它庄严,清幽的风姿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宗教信徒和游客的瞻仰观赏。灵泉风景区位于遂宁城东4公里的灵泉山,为省级风景区。灵泉寺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因其绝顶有灵泉"绀碧甘美,不溢不涸"而得名。寺庙掩映在省级森林保护区中。春夏,青枝摇曳,鸟鹊啼唱;秋日,红叶浮沉,凉风送爽,被誉为"西方圣境"。宋代初,苏东坡莅临此地,欣然题"七泉"二字于岩壁之上,其墨迹至今犹然可见。 灵泉寺分上庙和下庙。下庙建于山麓,上庙建于山顶,上庙与下庙遥相呼应,别具一格。整个寺庙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向上排列,互相通连照应。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大佛殿、观音殿、佛祖殿、燃灯殿、韦驮殿和雷祖殿等。寺内山径蜿蜒,古柏森森;雕梁画柱色彩鲜艳,翘檐飞角铜铃叮当。 灵泉寺相传为观音妙玉的道场,寺内寺外,绿树杂花,无不与观音相联系。寺庙前山门外为规模宏大的观音广场。观音广场呈巨大的圆坛形,上下共三级,每级之间的石壁上均镶嵌着陶制观音塑像,共计一万有余,故此广场又名万佛广场。圆坛正中央为三面观音镀金塑像,立于高高的莲台之上,仪态端庄,气象万千。 寺内半山腰有三口水井,相距不过两三米,而水位高低相差甚殊,成为一大奇观。民间传说,这三口水井象征着观音三姐妹道行的高深,道行最高的是三姐妙善,最浅的是大姐妙玉。再往上行,可见一棵千年古柏树,古柏上部分出三叉,因与观音三姐妹对应,老百般姓又称之为"观音柏"。"观音柏"树干巨大,需四人牵手合抱,为灵泉寺又一奇观。 灵泉山顶建有观音阁,高48米,共7层,56个角,象征56个民族。此建筑是仿照武汉黄鹤楼和东南亚一带的建筑风格,宏伟壮观,金碧辉煌。阁内供奉的是净高18.6米的净瓶观音,神态慈祥端庄,金光闪烁。座前有一井,名曰"灵泉"。"灵泉"水甘甜纯和,余味悠长。 登上观音阁极目远眺,则见山之高,云之深,大有"万峰环佛阁,一览众山小"之势。俯视涪江,如素带之萦回;远瞻伞峰,平堂等一脉浅黛山色,犹如逶迤远游的沦波,直至与天色相汇于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