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街小学位于城区公园口,长虹大厦后面,假日广场附近,地处黄金位置,是一块闹市中的静区。现学校占地两亩,在校学生800多人,教职工34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3人,小学一级教师9人,工勤人员2人。 我校创建于1965年8月。校址:大南街一人巷内。(解放前一家姓尹的地主的住宅)六二年八月以前属二街办事处的前锋民办托儿所。六二年八月划属马房街民办小学分校(低级部)共有四个班、四个教师。六五年八月与马房街民小分校后,由遂宁市工业局、交通局所属的八个县属国营厂矿联合办学。所收学生全是厂矿职工子女。命名为遂宁县工业子弟小学。当时学校校舍分散在一人巷和大南街余家祠堂(两个班)两处有学生270人。七四年工业局与二街搬运社调换教室两个,使学校的教室集中在一人巷一处,便于上课和管理学生。 建校以来我校规模变化情况:校舍总面积413平方米,班额一直保持6——7班,学生人数260——270之间,这样学生容量已达到饱和。教师保持在11——13人。 六五年八月至六八年八月有六个班260人。教师8人,校长由染厂厂长周遂文兼任,副校长申桂芳。 六八年八月至七一年八月:有七个班(一人巷5个班)学生345人,教师11人。 七0年学校成立革命领导小组,组长申桂芳,组员刘玉琼、郝华之。 七一年八月以后学校班额保持六个班未变,学生260——270人。七四年上年工宣队进入学校,驻学校代表由烟丝厂老工人湛国海管理学校。七八年二月工业局调顾春松任校长,申桂芳任副校长,龙素芬任教导主任。七八年八月工宣队搬出学校。 七九年五月由绵阳行署发文:解决三工转正遗留问题。将学校八个民办教师转为全民所有制的公办教师。 八二年五月经遂宁县委遂宁县人民政府批准,我校由工业局交文教局统一管理,文教局将我校命名为遂宁县大南街小学。 八四年八月学校调整班子,副校长申桂芳调到少年宫,主任龙素芬调到顺城幼儿园当主任。又从乡区调入教师四人。使学校教师增至13人,其中中师、中专生7人。 八六年一月至二00二年六月由李向秀担任学校校长。为改善半学条件,学校利用撤县建市的有利机会申请迁建,得到市区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一九九五年初学校迁建于现址。 二00二年七月由何英俊任大南街小学校长。在何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坚持“以德治校、特色兴校、质量立校”为办学宗旨,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依法治教、以德治校、以“夯实规范化管理基础,开创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总要求,以确保安全稳定为前提,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基础建设开发为重点,以经费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不断的优化育人环境,使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先后被省、市、区有关部门评为了“红领巾助残先进集体”、“红领巾示范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中华少年足球小甲A比赛第三名”、“德育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00二年初,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全国少工委要求各地市州成立小甲A足球队并分片区竞赛。我校领导与市少工委联系后,在市少工委的协助下于2002年初成立了小甲A足球队。该队分两组,甲组和乙组各有15名队员。同时学校建立了足球队领导机构。校长何英俊为领队,体育老 师龙顺国为教练。2002年7——8月 大南街小学小甲A足球队到市体委参加足球夏令营训练,为期两个月。该队伍通过一年的强化训练,于2003年四月由领队何英俊,教练龙顺国率队参加四川省遂宁市片区竞赛获片区赛第三名。 大南街小学小甲A足球队队员名单(在校生) 队长:扶光文 队员:金正浩 杨继 陈杨 向兴 郑龙 胡浩 熊英才 张东 刘棋 邹欣 唐龙 二00二年八月学校自筹资经12万元,上级拨款10万元,在教学楼顶层加盖了一层楼,新增教室4间,增加面积400多平方米。学校现占地面积2173平方米,建筑面积3152平方米。 二00三年十月,在市文联的支持下,学校与市杂技艺术家协会联姻挂牌成立了“遂宁市少儿杂技业余艺术我校”用杂技艺术熏陶学生,培养学生艺术情操;为杂技艺术培养后备军。利用课外活动,双休日对学生进行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二00三年四月学校科研课题《小学教学课堂的优化研究》顺利开题。二00四年通过市教育局组织的三县两区科研课题的交叉检查,我校各阶段研究成果得到了市区两级专家的高度评价,我校课题组能够保证在二00五年顺利结题。 新的世纪赋予了大南街小学新的挑战与机遇,大南人将继续弘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尽职尽责、追求卓越”的精神,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争创佳绩。 联系人:何英俊 地址:米市街核桃湾 电话:22387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