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州寻幽· 书台山静思 知道书台山,是在老人们的口中。找到书台山,是在遂宁县志里。走上书台山,则在一个晴空朗朗的日子。 随蜿蜒小道,缓缓而上,也不过十余分钟的时间,就到了书台山的山顶。放眼而望,与其说脚下这是一座山,倒不如说是一道坡或坎。在川中丘陵这片红土地上,如此浅峰山峦之地不胜枚举,何以千余年来却仅书台山被载入史书方志且常有人记起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唐武则天时,遂州府出了一个名叫张九宗的年轻俊彦。其自小聪颖好学,文思过人,贞元十一年(795)中得进士后,历任戎州(今宜宾)、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华州(今陕西华阴县)、遂州(今遂宁)、邛州(今邛崃)等五州刺史,且兼御史大夫。因其为官清廉,满腹才学,一时为遂州之骄傲。尤其是张九宗任遂州刺史时,见遂州学宫废圯,于是致力修复,亲自主讲,大力倡导教育,为兴建学校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遂宁文风日盛,史家赞其“遂宁文学,自九宗倡焉。” 其实如张九宗入仕为官者,遂州历朝历代并不鲜见。斗城人之所以对其情有独衷,还在于“修复学宫,倡导教育”这一荫及后世的善举。偏偏张九宗又是个读书好学之人,少时求学,遂州为官,及归隐泉下后,这位先贤读书做学均在一个地方:就是如今渠河西边的这片山坡上。说也奇妙,这山坡近看形如书台,加上张九宗的文名,自然就叫了书台山。而远观则更是令人叫绝,书台山之右为金鱼山,之左为船山,三山并列如同天然的一只大笔架,于是又有了笔架山的名字。再加上书台上迎面对着的,正是斗城九宫十八庙之一的文庙,这书台、笔架、文庙加在一块,无论是巧合还是有意,这更成了斗城人感慨此山之灵、九宗之德津津乐道千年相传的话题。 至于此后为何又出了一个遂州十二景之一的“书台应瑞”,这便没有人能够说出个明白了,而其景致到底如何,如今站在这土坡上也看不出个所以然。不过,眼前书台山上到也林木苍翠葱郁,山下渠河碧波荡漾,再加上登高临风,仍是令人神清气爽,不枉来此一回。 其实,能看到的景物,再美也终究有个限度,而正是得闻其名却难觅其影的风景,才是真正最美景致。因为,站在这里,你可以神思飘渺、无有顾忌地在心中描绘出一副你认为理想的图画。而唯有心中的美丽,才是完美无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