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遂宁网论坛 首页 遂宁资讯 遂宁文学 查看内容

遂州寻幽之新旧药王庙

2007-10-30 10:56| 发布者: 老铁| 查看: 630| 评论: 0

·遂州寻幽·
                                   新旧药王庙

在遂州城九宫十八庙的古迹中,位于高升街的药王庙尤其令人记忆深刻。这倒不是里面的药王菩萨特别灵验或庙宇建筑如何雄伟,而是这里曾与斗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岳王庙建于何朝何代已不可考,最近的记忆也只是上个世纪的片段。遂州之所以千年巍然,被盛誉为川中重镇小成都,这不仅在于其交通便利,地理优越,而且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足与成都平原相抗衡。然而世纪初军阀混战连连战火,使这个满目疮痍的川中粮仓收成锐减,竟成了主要的粮食输入县,“年输入大米、大豆、菜油等达10余万石”。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川中农业大县的遂宁,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又成为了主要的粮油输出县,“每年将有5万余吨粮食运往成渝等地”。不知是何缘故,此时的岳王庙摇身一变,竟成了县城第一粮站。
自记事以来,便从未见过庙里菩萨的模样。印象最深的,是在岳王庙买米的情景。那时的药王庙白墙黑瓦,一溜儿粮仓高大、整齐,门口宽敞明亮的售票大厅里,常常是人头攒动,排队买牌的人常常一直排到了街面上。而出粮的仓房里,凭牌购粮的又排在了晒粮的水泥大坝里。记得那时出售的大米分为两个级别,一种是粒大又白漂,每市斤1角4分5;另一种则细碎而微黑,每市斤1角3分8。在那生活困难的特殊年代,对于大多家境不太富裕的人来说,别说吃好,能否吃饱都是未定之数。所以寻常人家多是去称那微黑但便宜的碎米,有人客来时,方才会买上几斤好米。每次去药王庙买米,总能看到成片成片的麻雀在晒场里自由飞翔,啄食着满地的谷粒,心里就特别羡慕这群自在的鸟儿----哪里好吃往哪儿飞。
药王庙西五十步便是一家规模较大的面粉厂。城里人吃的干面、水面全在这里生产。每到下午下班时间,这里便能见到人海长龙的热闹场景。购粮、购面,两条长龙相互响应,倒也成了斗城一景。
六、七十年代,任何东西都需凭票供应,米面粮食更是统购统销,概莫能外。那时购粮须钱、票俱备。票分粗粮票、细粮票,细粮可买米,粗粮可买面。有钱没票,有票没钱,均无法买到你想要的粮食。物资的紧缺使另一职业悄然兴起:倒卖供应票证。前往药王庙必经的高升街、小北街交叉的路口上,常见一些缩着头,弓着背,目光警惕四望的票贩子。见有拿着白布口袋的购粮人经过路口,便匆匆上前搭讪,有票没得?虽说倒卖粮票与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相悖,但这些急于先富起来的人却并不太怕,男女老幼皆有……
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今天,再回头想起那一幕幕情景,便觉得十分有趣。随着上世纪末国家粮油体制的改革,粮油市场的开放搞活,而今的药王庙已是风光不再,如同斗城其他古老的宫、庙一样,日渐成了冷清、寂寥之处。

鸡蛋

点赞

握手

雷人

路过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